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教研这一中国特色优良传统如何在传承中创新?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20-03-05 15:41:50   点击数:

 

教研这一中国特色优良传统如何在传承中创新?

小编说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研”——这一中国特色将在新时代彰显新的价值。新时代教研的基本方向和核心任务是什么,如何理顺新时代教研管理体制,如何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今天,小编带您一起听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怎么说。

 

 

我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研体系和教研工作制度,在保障国家课程政策转化落地、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和专业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教研”作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领域,提出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并对教研管理体制、工作体系和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工作方式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不仅是我国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的整体部署,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对中小学教研工作的具体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对于澄清对教研的模糊认识,推动教研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并实现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01

重视教研是我国基础教育最具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

 

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很低。1980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47%、10.6%、50.8%。虽然在其后的30年,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随着“普九”进程不断提升,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仍然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我国以“中国速度”(30年时间)完成全面“普九”的进程中,并没有因为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教育质量的滑坡,而是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这一“中国奇迹”中,日臻成熟的教研体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质量保障作用,作出了独特贡献。

 

一支学术造诣较深、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指导能力较强、近10万人的专兼职教研员队伍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始终与广大教师一道认真研究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方法和新模式,“从历史角度来看,教研系统的存在应该是保障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基本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

 

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调研发现,88.37%的校长和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研。有学者认为,教研是一种中国特色,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上海连续两届取得PISA测试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在充分研究后认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教研制度所生成的严密教研管理系统和教学常规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现在全世界对上海的教研体系都感到很有兴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证明,教研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是研究解决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服务与指导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教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具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经验。教育大计,质量为重;质量大计,教研为先。

 

教研制度建设是新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基本成就和重要经验之一,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新时期教研工作。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代,要进一步明确教研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新的目标和职能定位,继承发扬我国一贯重视中小学教研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并传承好以教研保质量、以教研促改革的宝贵经验,切实发挥好教研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中的独特作用。

 

02

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教研的基本方向和核心任务

 

教研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的基本理念,把教研工作的根本目标集中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来。

 

第一,教研机构应把研究国家课程的区域实施、整体谋划区域课程改革作为己任。教研机构应成为地区课程发展中心,承担参与决策、专业引领与质量监测的角色,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更高的平台上,在更宽的视野下,深度研究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难点热点问题,形成有较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实施策略和行动方略,推动区域课程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是教研机构的天职。一是应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内在的育人价值。要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引导教师充分研究各学科的本质特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在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内在的、独特的育人功能。二是应认真研究培育学科素养的有效路径。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度变革,才能把各学科蕴含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身上,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教研员应与广大教师一道认真研究并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以任务解决为重点的实践性教学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化教学,积极创设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条件。三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关注并主动研究新一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带给教育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穿越课堂边界、可以突破学校围墙这样一种优势,创设一种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和深度融合”。

 

第三,深入开展教学评价研究。评价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也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挥棒”。在教育战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努力破“五唯”的大好形势下,教研系统应主动适应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中高考等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给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对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结果反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引导学校注重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逐步建立基于事实和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和指导系统,促进基于课程目标的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教学格局的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第四,协助做好教学管理。在我国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相对较低的历史时期,教研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研究建立教学常规,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在基本教学规范之下组织教学,以此来保障教学的基本质量。如今,虽然广大教师学历整体水平较高,我们也更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但严密的教研管理系统和严格的教学常规仍然是我国保障基础教育具有较高质量的重要经验。教研机构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订教学计划”,监督学校按照中小学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通过集体教研推动学校认真落实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管理规程,引导广大教师坚持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案和学案的优良教学传统,与教师共同研究和把握教学难度,控制教学进度。

 

作业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员应与广大教师一道深入系统地研究作业类型、作业设计、作业数量和时间、作业批改等与学生学习结果、教学质量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转变传统观念和惯性做法,适当增加实践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

03

下大力气理顺新时代教研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探索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并延伸至每一所学校的五级教研体系,形成了面向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与教学改革实践融为一体、上下联动开展教学研究的工作机制,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整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以及对教研工作定位的一些模糊认识,逐渐出现了教研管理体制不顺,工作体系不完善,教研职能淡化、窄化、弱化等一系列问题,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撤销了教研机构,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理顺教研管理体制,特别要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教研机构与学校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研机构及其教研工作的全面领导,研究解决教研机构的准确定位和科学设置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教研机构。应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公益服务性质和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定位,切实尊重教研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通过完善机制发挥好教研机构的专业作用。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协调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建立以教学研究部门为主体,教师培训、科研院校、电化教育、教育装备、中小学校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教学研究协作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多方深度合作,形成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合力,整体提高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效益。

 

04

进一步健全教研工作体系

 

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举全国之力、积淀70年的建设结果,为保障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进入新时代,在教育全面走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坚守70年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讲好“中国教研故事”。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教研体系,系统研究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的职责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指导方式,保障五级教研上下贯通、运行有序、工作高效。

 

在五级教研体系中,学校教研组具有基础性地位。应通过不断强化学校教研组建设带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作用,引导教师突破“施教者”角色的传统定位,以“施教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双重角色主动研究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营造民主、平等、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让教学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工作方式。同时,国家、省、市、县各级教研机构均需要进一步下移教研重心,以学校为基地,与中小学教师结成教学研究共同体,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专业指导,使教研工作真正根植于学校,深耕于课堂,服务于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

 

05

全面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对于教研工作而言,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中小学教研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水平,决定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近10万名专兼职教研员,与教师之比为1∶154。这是我国唯一能长期深入中小学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研究、给予教师持续性教学指导、为基层学校提供专业服务的专业队伍。广大教研员深入学校,根植课堂,建立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学调研、上示范课、听评课、专题讲座、区域教研等形式,一方面自上而下对教育教学理论和政策进行课堂转化,发挥“桥梁”作用,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对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进行研究、总结、提升和分享,促进教学改革点上深化、面上推广,不仅研究解决了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也全面带动并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说,教研员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政策的转化者,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区域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学校教学改革的指导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教研员队伍陷入了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的困境。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调研估算,全国约有3万余个教研员编制被占用,缺编、有编不补、在编不在岗等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就整体而言,对教研员的遴选缺乏专业标准,而面向教研员的专业培训也十分匮乏,致使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滑坡,难以适应岗位职责的实际需要,严重制约了教研对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关键作用的发挥。为此,要“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

 

第一,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教研员专业标准》,从政治站位、专业素养、研究能力、服务精神等方面设定必要的、统一的专业门槛,把好教研队伍的入口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热爱教研、锐意改革的专业队伍,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第二,强化教研队伍管理。根据本地区事业规模和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及编制配齐配足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研机构编制或有编不补,杜绝教研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应积极推进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等制度的建立,遴选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道德优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与研究素养高、组织与管理能力强的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进入教研队伍,逐步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教研专业团队,不断提升教研队伍的工作水平和整体活力。

 

第三,建立健全教研员专业发展机制,实行教研员研修制度。调动各方面力量研发适合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实施教研员轮训,根据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并结合教研员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应鼓励教研员把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定期深入教学一线执教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

 

第四,根据教研工作的基本特点和队伍的实际状况,研究制定教研员专业职称评定办法,同时建立健全教研员荣誉表彰机制,激励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工作。

 

06

大力推进教研转型发展

 

近70年来,教研系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团结带领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探索了诸如课题研究、示范观摩、课例研修、教学论坛、行动研究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形式,形成了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主题教研、项目教研等行之有效的教研模式,积累了生动丰富的教研实践经验。当前,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中心任务,教育系统各条战线紧紧围绕中心任务转型发展必将成为新常态。教研战线必须加快与时俱进的步伐,继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聚焦教研的核心任务,全面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教研转型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既要充分尊重和继承近70年来教研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也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直面教研工作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整体提升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更加重视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强化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统筹好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各个环节,使其协同配合,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

 

二是更加重视研究全面育人。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下力气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是更加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注重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学生健康发展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引导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创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

 

四是更加重视研究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变革,高度关注并主动应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给教育特别是教学的全方位影响和冲击,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作业设计与批改、考试评价乃至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全过程中的科学应用。

 

五是更加重视研究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研,改变过去更多依靠经验的传统教研方式,引导教学研究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

 

六是更加重视指导来自学校和教师的个性问题,在关注研究区域范围内教学共性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下移教研重心,使教研工作覆盖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在指导学校办学特色和发挥教师教学个性上下更大功夫。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