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长海教育专栏 > 资源共享

好习惯是“惯”出来的

发布者:cj_ysh   发布时间:2019-12-25 09:36:47   点击数:

 

习惯是什么?有人说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生活中,在命运面前抉择的时候,你甚至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往往是习惯帮你做出决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某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和动作,然而,就是这些不自觉的行为,常常给人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些后果就是由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惯”造成的。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则决定了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对孩子来说,这个习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家长“惯”出来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惯”孩子,这是天性使然。但是,“惯”需要讲究方式和尺度,否则,就会真的惯坏了孩子。很多家长都会出自本能地爱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爱的体现。可是,如果错误地理解了这种爱,将这种爱用错了地方,爱得过度以致泛滥成灾,爱得失去了自我,带给孩子的就未必是好的结果了。

当然,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习惯的养成更依赖于家人的培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每个家长都会“惯”自己的孩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家长片面地理解了“惯”孩子的含义,觉得“惯”就是娇惯,只能得到“坏”结果。其实,只要家长会“惯”,“惯”得好,“惯”得有方法、有尺度,就能给孩子“惯”出很多好习惯来,这些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是会“惯”孩子呢?

第一,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会出于完全的恶意去犯错,更多的时候是他们不懂得正确的方法、途径,只是出于本能和习惯去做,结果导致行为与规范不符。明确了这一点,家长就要及时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并对此产生兴趣。

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如果家长觉得小孩子就是这样的,放任不管,其结果就是孩子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直到被逼无奈,拖不下去时才来赶工。一旦孩子总是遇事拖拉,其惰性就会滋生,拖延行为就会反复上演,直到变成一种坏习惯。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

事例1:宁宁上完厕所,喊:“奶奶我上完厕所了,快给我擦屁股。”爸爸听了说道:“自己擦,都四岁了还让别人给你擦,不害羞吗?”宁宁理直气壮地说:“可是,我不会呀。”奶奶马上责备爸爸说:“他不会,别让他自己擦了,我去给他擦。”

事例2:浩浩上幼儿园小班了。中午午睡,第一天起床后浩浩蹲在地上穿鞋时哇哇大哭,老师听到哭声后去询问:“你为什么哭呀?”浩浩哭着说:“我不会穿鞋呀。”于是老师边帮助边讲解怎样能穿上鞋子。浩浩在老师的鼓励下穿上了鞋子,开心地笑了。第二天早上上学时,老师发现浩浩的妈妈帮助他换好鞋子进的教室。家长说:“浩浩不会穿我才帮助他的呀。”

其实任何习惯、技能、知识都是孩子的盲区,都需要从“不会”到“接触”,再到“会”,最后养成“习惯”的这样一个过程。如果孩子总拿“不会”当借口,那么等于是不断杜绝来到自己身边的机会,直到最后彻底错失机会。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非常清楚坏习惯会给孩子带来危害,但是由于在坏习惯开始出现的时候,一方面出于对孩子行为的宽容、放任,一方面坏习惯产生的危害还没有开始显现,所以认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足够了。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机会,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好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不是常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吗?任何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之所以后来性情各异,除了遗传因素外,家长后天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就习惯而言,似乎与遗传没有太大关系,而完全在于后天的培养,对孩子来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第二,家长要规范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做出不合理举动的时候,训斥、压制、强行制止都不是好办法,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正在形成独立性的孩子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和家长对着干。相对于毫无原则的娇惯,给孩子培养好习惯的“惯”,则是一种在原则基础上,以引导为前提、以约束为准绳、以养成好习惯为目的的“惯”,这种“惯”显然更有积极意义。

事实上,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它们的养成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是一两次或者一两天就形成的。但不同的是,坏习惯的养成是家长缺乏对孩子行为约束的结果,放任、纵容是罪魁祸首;好习惯则是家长严格约束孩子行为的结果,这其中引导、规范、纠正、肯定、表扬、鼓励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家长要适时肯定孩子的做法。孩子即使犯了错,也会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果家长先肯定孩子积极的方面,然后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方面,就能引导尝试将事情做得更好,因为孩子会对家长的肯定感到自信,在这种自信心的影响下,他们对批评和改正错误也能更平和地接受。

如果家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习惯对其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影响巨大。比如:孩子凡事依赖家长,从不自己做主,那性格就会变得被动,缺乏主见,而心理上则对未知、新鲜的事物产生畏惧,害怕去尝试。反过来,这样的性格和心理又进一步加深他们依赖的行为方式,变成一种恶性循环,但是,如果孩子自主性、独立性很强,那他的性格就会很开朗、大方、勇敢,心理上也会愿意尝试,充满了开拓精神。由此可见,习惯所起的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这个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模式,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只要家长会“惯”,“惯”得好,“惯”得有方法、有尺度,就能给孩子“惯”出很多好习惯来,这些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