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9-12-17 09:55:16 点击数: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为了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提高全体国民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学校教育是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时代发展对小学教育的现实。
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含义
信息意识是指小学生对具体信息的认识过程及对信息的判断、捕捉能力。2
1.培养小学生对信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即能敏锐地捕捉信息,能够从大量的甚至平常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使小学生重视信息资源在解决各种问题中的作用,训练小学生在面临困难情境时,不仅善于从自己已有知识中寻求解决办法,还要主动地寻求各种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加工,发现新的解决办法,最终养成积极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习惯。
2.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持久的观察力,对信息的关注成为一种习惯性倾向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时处处习惯用探索的眼光,从情报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3.培养小学生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让小学生重视信息的沟通,不仅要善于独立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还要与其他人相互协作、相互沟通,共享信息资源
4.培养小学生对信息的批判能力,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信息的内核,对信息进行创新。
信息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的发展变化和培养既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也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小学生应该在充分了解信息意识含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注意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把对信息的认识水平、价值发现、开发利用变成自觉的行动,久而久之,在潜意识里就会逐渐地树立起信息意识。
二、小学生信息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小学生信息意识的前提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接受局面,一般只能全盘皆收,学生形成“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当今社会,信息充满着每一个角落,小学生每时每刻都受着各种信息的影响,如果小学生不加选择地完全接受,对小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1.“填鸭式”的教学变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由过去的被迫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变“要我学”成“我要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力,他们愿意展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尝试着用师生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3.分层设置目标、指导,发展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取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不要限制他们的创意,应当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或发现式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自己的操作任务。然后,通过分层指导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知识容量,让不同层次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4.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因此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有全面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导师。教师的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效果,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家对信息课程的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的信息课程要求。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由此可见,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之间的竞争,已归结为信息能力的竞争。
三、激发小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比如,在讲 POWERPOINT幻灯片时,怎样把图片与背景、文字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及使用超级链接的技巧等等,对学生的每一个作品都要逐个进行分析、评价,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创意好的作品介绍创作经验。这样,学生在创造中感受到了欢乐,在快乐中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他的学习就是自觉的、主动的、热烈的,他就会对探究未知的结果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就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教学非凡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好的学习气氛。
四、结合现实生活,巧妙设计主题活动,充分挖掘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的容,优化教学设计实际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不要被教材所束缚,甚至可以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实践,充分体会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从而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选择作品题目时,要注重趣味性并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画图《海底世界》一课时,没有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而是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柿子树”进行整合,让信息技术课富有生活气息。《海底世界》是教材中必用的一个主题活动,以往教师往往按照书上的例子直接讲解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是新课标最根本的理念。以教材为依托,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学习活动。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原有认知,结合我校的“柿子节”,我将本课《海底世界》主题改编为《我爱学校的柿子树》。让信息技术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信息技术,体会信息技术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课上运用《我爱学校的柿子树》主题活动图片,通过黄橙橙的柿子给孩子带来的视觉冲击,激发孩子对颜色的感悟,为接下来的填充颜色做好准备。
运用多种方式合理化地处理好键盘教学中的矛盾,使键盘教学艺术化,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充分展示键盘的魅力,引发学习者的探究热情,不断将键盘学习引向深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才能使学生学好“不受欢迎”键盘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新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学生能在“思考、表达、合作、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得更好,记得更牢,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最高的效率。
我们教师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自我的创造能力,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些成功的体会,让学生在快乐中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