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的层面。所谓“道”是指万物运行之规律。作为地球人,看到太阳每日东升西落,这便是自然之道;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是在讲修身之道;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在讲用兵之道。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中的“道”也是指规律,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规律:教育之规律、教学之规律、学生心智发展之规律、学科知识建构之规律、学科问题解决之规律。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因为道法自然,它不以人之好恶而存废,亦不以人之好恶而改变,所以人只有遵循道的本分,而无违背道的本事。依道而行则顺,背道而驰则废。知识灌输型课程就违背了许多规律:以“直接灌输”代替“独立思考”,以“死记硬背”代替“深度建构”,以“题海战术”代替“策略建模”,结果贪多嚼不烂,欲速而不达。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明确反对直接灌输、揠苗助长、机械重复之做法,遵循各项教育与教学之规律(尤其是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学思考,会思考,享受思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是我们的道!
第二、法的层面。所谓“法”是指规则。规则是人定的,但并非某个人所定,往往是众人或众人之代表所定,并且要求众人共同遵守。踢足球有踢足球的规则,上场的球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则,这就是踢足球的“法”,所以负责监督场上球员是否守规则的人才被称为“执法裁判”。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所遵从的法主要是指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因为这是基本规则。第三、术的层面。这个“术”是方法与技术。思维可视化的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方法(学科思维导图、学科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刺图、逻辑关系框架图、学科概念图等)以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Mindmanager、XMind、FreeMind、Linux、imindmap等)。在具体教学应用实践中,每一种图示方法都有与之相适合的知识加工对象:学科思维导图更适合对复杂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呈现为层级清晰的结构;解题鱼骨刺图主要用来呈现和梳理复杂问题的思考程序;学科模型图则是用来呈现学科规律的高级图示,它能清晰揭示知识背后的复杂结构及问题解决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的不同,各种图示方法既可随机组合,又可灵活变形。但思维可视化的“术”并不全等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术”,因为除了以上的方法与技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还吸纳、融合、创造了诸多用以提高教学品质的方法与技术:专注力训练系统、思考力(以逻辑能力与结构化思考能力为主)训练系统、阅读能力训练系统、写作能力训练系统、建模能力训练系统等。在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时,起统领作用的模型是下面这个模型(见图示三):
如图示三所示:优质课程资源由心、智、识三条“筋骨”支撑,若少了这三条“筋骨”,课程内容就塌了或者乱了。其中“识”为明线,是指知识建构的过程,由提点、连线、构面、成体四个环节构成,体现学科知识的建构规律。“心”与“智”为暗线,但更为重要。其中“心”为学习体验过程,由好奇、冲突、顿悟、奖赏(指大脑的自奖赏)四个环节构成,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其中的“智”为思维训练过程,由问本质、理关系、建结构和明策略四个环节构成,体现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规律。
第四、器的层面。所谓“器”是载体、媒介、工具。这里的“器”是指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数字化和非数字化两种)。基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课程资源对“器”的适应性是比较强的,它对“器”的形式、材质没有太多限制,它既可以纸媒形式呈现,也可以编制成课程软件置于PC端或移动智能终端,还可以制作成基于云平台的在线课程。
第五、场的层面。所谓“场”是指氛围。这里的“场”是指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营造的一种“思考场”。在课程设计中要巧妙地运用设问引思、合作激思、追问启思、点拨明思、评价反思等策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奖赏学生思考。这个“思考场”就是一个极具魔力的磁场,吸引着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收获思考的成果,享受思考的快乐。当然,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道、法、术、器、场这五个层面并非是割裂地存在着,而是浑然一体地融合在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