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教师教育动态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优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发布者:cj_wx   发布时间:2019-11-28 15:02:07   点击数: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优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刘濯源 
编者按: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教育产品开发机构的参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线上课程资源)日益丰富,“量的匮乏”已经过去,但“质的提升”亟待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将运用结构化思维为我们分析“优质课程资源”应该具备的重要特质,并为我们提供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优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一、优质课程资源的重要特质

在搞清楚“如何评判课程资源的品质”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课程资源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课程资源是什么?在张廷凯、丰力主编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中对“课程资源”这个概念的描述是“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在以上这个描述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要素”与“条件”。所谓“要素”是指构成课程的重要因素(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等)。所谓“条件”是指支持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时间、场地、媒介、设施等)。如此阐释,似乎依然有些“朦胧”,不过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图示是最直观的(见图示一)。
1.jpg

 

如图示一所示:构成课程资源的要素可分为课程与教学两个维度,其中课程的维度侧重内容规划,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按着什么进程进行教学”的问题,而教学的维度则侧重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主要解决“如何教”及“如何学”的问题;支持课程实施的条件则主要是指用以支持教学信息传递的硬件(场所、设施、设备)及软件(技术、数据等)。除此之外,图示一还为我们揭示了课程要素及课程实施条件之间的关系:它们并非孤立地、割裂地存在着,而是由“教学目标”统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依据构成课程资源的要素、支持课程实施的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列出评价课程资源品质的九项关键指标(见图示二):
2.jpg

 

在课程内容规划方面包括价值性(正心、启智、增识)、匹配性(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关联性(与其它课程是否存在联系);在教学方面包括体验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发现感、成就感等)、效能性(效率及效果)、价值性(对学生学会学习的促进作用);在课程支持条件方面包括成本性(时间、资金、人力)、效能性(效率及效果)、体验性(使用的便捷性以及愉悦感)。当某一组课程资源基本具备了高价值性、高匹配性、高关联性、高体验性、高效能性及低成本性的重要特质,我们就可以认定其为优质课程资源。当然在运用以上评价标准时也不可求全责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关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但在任何情况下“高价值性”的原则都是应该坚守的。 

二、现有课程资源的三块短板
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教育产品开发机构的参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线上课程资源)日益丰富,“量的匮乏”已经过去,“质的提升”亟待解决——品质平庸的同质化课程资源数量激增,不但造成开发成本的浪费,而且还增加了使用者的选择成本。
那么,品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依据上文所列“课程资源评价九项关键指标”来评价,我们认为许多现有课程资源在课程品质上存在三块短板:效能性及价值性(主要是教学维度)不足、体验性较差(包括教学及课程支持维度)。而形成这三块短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呈现方式比较传统。现有大多数课程资源仍然是以文字稿、文字为主的PPT、大头人视频、课堂实景录像方式呈现,这对课程资源使用者的体验性以及学习效能都有负面影响。
第二、精炼程度尚欠火候。由于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泛泛而谈的较多,深入本质与规律的较少,这无疑降低了体验性和效能性。
第三、思维含量大多不足。在现有课程资源中,灌输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非常多,启发思考的极少,这会使其价值性大大折扣。
第四,缺乏学习策略指导。在现有课程资源中,教学的“关注点”大都在知识上,而对“有效学习策略”的融入比较少,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有效学习,这对其价值性、效能性、体验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四大原因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交织在一起发生作用,对降低课程资源的品质产生复杂的影响。但究其根源,现有课程资源的品质短板主要是由“知识灌输型”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造成的,技术的影响还是其次的。

 三、让思维可视化来补上短板

现有课程资源的品质主要受三块短板(价值性、效能性、体验性)影响,那么如何提升课程资源的价值性、效能性、体验性,补上短板呢?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聚焦思维,发展思维。现有课程资源的“焦点”大都在知识上,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而思维可视化课程的“焦点”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有效思考及有效学习策略)上,教学目标不仅是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甚至是慧学(有智慧地学习)。聚焦于知识的课程大多会运用灌输的方式,这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乐趣,而且会剥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长期如此,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弱化,越来越无法胜任学习。而聚焦于思维发展的课程,会使学生越学思维能力越强,越学越胜任学习并且享受学习。由此可见,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通过调整课程开发的焦点(从知识到思维),使课程的价值性及效能性得到保障。
第二、图文并茂,思维可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基本是“文字+声音+大头人视频或课堂视频”的传统方式。在这种呈现方式中,教师及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的路径、结构及方法)是不可见的,可见的大多是结论性的内容,既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也无法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图文并茂的,是可以让学生看见完整思维过程的。为什么要借助图示的力量呢?因为“一图胜千字”,大脑对“图”更敏感,思维可视化就是利用大脑对“图”的偏好,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将师生的思考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不但大大提高信息的传递和加工效率,而且使图示语言与大脑思维发生共振:以思绘图、以思忆图、以思用图,同时以图引思、以图明思、以图理思,思维与图示共生并进,如藤展蔓,如竹拔节,妙不可言。这样的课程不但使学习过程生机盎然,如沐春风,而且学习效能大大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其体验性、价值性、效能性都很好。
第三、提炼概括,精简信息。过度铺陈,信息冗杂的课程不但不容易被理解和识记,而且会让大脑产生厌倦感,导致糟糕的学习体验。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特别强调提炼概括和归纳总结(以关键词和简明的图示来表示),一般可以将纯文字学习内容精简到原来信息量的20-10%,这不但减轻了大脑的识记负担而且把学习内容的要点、结构及内在联系都呈现出来,一目了然,这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并且能大大提高学习效能。

四、用思维可视化开发课程
如何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优质课程资源?首先必须要明确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方法,而是一套由道、法、术、器、场五个层面构成的教学系统。对于课程资源开发而言,显性的资源是器与场,隐性的资源则是道、法、术,这五个层面均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分别阐释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五个层面(道、法、术、器、场):
3.jpg

 

第一、道的层面。所谓“道”是指万物运行之规律。作为地球人,看到太阳每日东升西落,这便是自然之道;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是在讲修身之道;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在讲用兵之道。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中的“道”也是指规律,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规律:教育之规律、教学之规律、学生心智发展之规律、学科知识建构之规律、学科问题解决之规律。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因为道法自然,它不以人之好恶而存废,亦不以人之好恶而改变,所以人只有遵循道的本分,而无违背道的本事。依道而行则顺,背道而驰则废。知识灌输型课程就违背了许多规律:以“直接灌输”代替“独立思考”,以“死记硬背”代替“深度建构”,以“题海战术”代替“策略建模”,结果贪多嚼不烂,欲速而不达。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明确反对直接灌输、揠苗助长、机械重复之做法,遵循各项教育与教学之规律(尤其是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学思考,会思考,享受思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是我们的道!
第二、法的层面。所谓“法”是指规则。规则是人定的,但并非某个人所定,往往是众人或众人之代表所定,并且要求众人共同遵守。踢足球有踢足球的规则,上场的球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则,这就是踢足球的“法”,所以负责监督场上球员是否守规则的人才被称为“执法裁判”。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所遵从的法主要是指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因为这是基本规则。
第三、术的层面。这个“术”是方法与技术。思维可视化的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方法(学科思维导图、学科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刺图、逻辑关系框架图、学科概念图等)以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Mindmanager、XMind、FreeMind、Linux、imindmap等)。在具体教学应用实践中,每一种图示方法都有与之相适合的知识加工对象:学科思维导图更适合对复杂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呈现为层级清晰的结构;解题鱼骨刺图主要用来呈现和梳理复杂问题的思考程序;学科模型图则是用来呈现学科规律的高级图示,它能清晰揭示知识背后的复杂结构及问题解决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的不同,各种图示方法既可随机组合,又可灵活变形。但思维可视化的“术”并不全等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术”,因为除了以上的方法与技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还吸纳、融合、创造了诸多用以提高教学品质的方法与技术:专注力训练系统、思考力(以逻辑能力与结构化思考能力为主)训练系统、阅读能力训练系统、写作能力训练系统、建模能力训练系统等。在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时,起统领作用的模型是下面这个模型(见图示三):

 

4.jpg

如图示三所示:优质课程资源由心、智、识三条“筋骨”支撑,若少了这三条“筋骨”,课程内容就塌了或者乱了。其中“识”为明线,是指知识建构的过程,由提点、连线、构面、成体四个环节构成,体现学科知识的建构规律。“心”与“智”为暗线,但更为重要。其中“心”为学习体验过程,由好奇、冲突、顿悟、奖赏(指大脑的自奖赏)四个环节构成,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其中的“智”为思维训练过程,由问本质、理关系、建结构和明策略四个环节构成,体现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规律。

第四、器的层面。所谓“器”是载体、媒介、工具。这里的“器”是指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数字化和非数字化两种)。基于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课程资源对“器”的适应性是比较强的,它对“器”的形式、材质没有太多限制,它既可以纸媒形式呈现,也可以编制成课程软件置于PC端或移动智能终端,还可以制作成基于云平台的在线课程。

第五、场的层面。所谓“场”是指氛围。这里的“场”是指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营造的一种“思考场”。在课程设计中要巧妙地运用设问引思、合作激思、追问启思、点拨明思、评价反思等策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奖赏学生思考。这个“思考场”就是一个极具魔力的磁场,吸引着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收获思考的成果,享受思考的快乐。
当然,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道、法、术、器、场这五个层面并非是割裂地存在着,而是浑然一体地融合在课程中。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