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重建知识观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9-11-22 09:35:16   点击数:

 

重建知识观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学等同于教书,教师被称为“教书先生”,对教师素养也有“一桶水”的说法。这些隐喻里蕴含的是教师的知识观问题。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明确提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后来所谓“百科全书派”也主张把当时所有的学科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些主张体现的知识立场是把教材知识当作精选的、有待学生获取的“库存”,是一种结果、定论和工具。正如批判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吉鲁( GirouxHA)所分析的那样,“传统课程范式中的知识主要被作为一种客观‘事实’的领域而对待。也就是说,知识好像是‘客观的’,因为它是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这样,知识脱离了人的意义和交往主体的交流过程。知识不再被视为一处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东西,恰恰相反,它变成了一种被管理和被掌握的东西。知识从生成自我意义系统的自我形成过程中被剔除了”。在这种认识支配下,站在知识宝库面前的师生犹如“矿工”去开采,对知识整体脉络、结构、内在逻辑等缺乏认知自觉。因而,知识授受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去情境、去过程和点状化特征。这种知识观在我国应试状况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认同,教师与学生的根本任务就成了教知识、学知识并在考试中高效复现知识获得成绩。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知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人的发展而非知识授受,教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因而,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本质上是育人的资源,学生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之外的发展。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教育学立场。“从教育的角度看,知识问题不是一个知识产生的问题,而是与学生发展过程相关联的知识再生产问题;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事实性问题,而是关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性问题。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知识立场的基点是人的生成和发展,它始终围绕着人的发展来处理知识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中的知识,不是单纯的事实或符号系统,不能作为定论、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通过知识再生产及在生产过程中的多元差异互动而生成新意义的意义系统。所以说,学生“在对知识的反思中,展现出来的是自我本身,是对自我的一种认识,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看到了自我的自由意志和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各学科知识独特的育人价值。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