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高效课堂的本真内涵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9-09-03 08:36:43   点击数:

 

高效课堂的本真内涵
——降耗
在当代,高效课堂探究日益成为教学实践领
域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成为倍受广大教师追捧的教学探索方向之一。可以说,自“有效教学”被升级为“高效课堂”以来,每一次在“高效课堂”名义下开展的教学改革都极易激起广大教师的热情响应。当前,我国教学实践领域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高效课堂”冲击波的震动,教学实践者对教学“效力”的追求空前强烈!至今,广大教师对“杜郎口旋风”、李炳亭的“22条”、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泗阳中学的“1+1模式”等依然津津乐道,高效课堂的花样与形式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仅要问:在林林总总的高效课堂教学样式下蕴含的核心理念与教育精髓是什么?教师如何利用这一精髓实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教学自由境界呢?无疑,这可能是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了。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结合本人在基层参与高效课堂改革的实践来探讨高效课堂改革的精神实质与本真内涵。
对课堂“效力”的追求当属一种科学主义的教学论调,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讲目的、不问手段。进言之,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设计、思路,只要能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即可被认定是成功的。这也正是有效教学的原初本意。但问题是,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过程控制与教学结构重整,就必须设法整合利用一切科学手段与有利条件,尽力将教学活动中的无效劳动、低效与“反效”劳动(即与教学目标方向南辕北辙式的教学劳动)降到最低水平。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过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正向效果,而低估了无效、低效、反效劳动对教学资源与成本的占用,以致认为:只要教学效果好,多一点付出也无所谓。由此,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陷入了另一种误区与盲区。当前,这种教育思想已悄然沉积为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哲学,根深蒂固地主宰着他们的教学行动与教学思路。其实,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与共同行动,教师对教学精力、体力、心力投入的增加都不仅会导致教学成本投入的相应增加,而且,这种额外的教学成本投入还会异变为拖累他们学习进程的“包袱”,最终加重学生的精神负担与学业压力。无疑,在教师进行轰轰烈烈的不计教学成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学生也在跟着受累、受罪,如忙碌于课前的演练与资料收集工作、课后的大量专项训练、大量日常生活时间被占用、课堂中的学习时间被无聊参演活动侵占等,学生进而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替罪羊”与“牺牲品”。其结果,师生的教学成本都会增加,高效能的取得对教师来说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整个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必然遭遇来自学生与教师的无形抵制,最终会沦落为“面子工程”,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懒教师不一定是差教师,懒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高效能课堂应该是一种便捷、简单、明快、节能的课堂,一种绿色、生态、减负、增能的课堂,高成本投入的高效课堂最终只会让师生望而却步,对之失去参与改革的热情。我们相信:高效课堂所需要的教师是智慧型教师,所需要的学生是智慧型学生,大量机械、无效、无聊的教学活动只会埋没师生的教育智慧,最终与高效课堂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