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9-06-03 09:16:48   点击数:

 

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评价体系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内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相继出台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201 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等方面提出关键性指标,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初步建立并完善了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提升了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在推进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发展理念的形成,明确了评价改革的目标,建构了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评价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简单地看学生分数,而是更加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评价改革相关政策的公布,评价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逐渐明晰,评价改革在学校教育实践层面得到广泛开展。通过培训和实践,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并逐渐接受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等,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一)发展性、全面性、多样性、多元性的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评价理念正在逐渐转变,评价不是单纯为了甄别或者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也更加全面,由只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变为关注“双基”与能力发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评价方法在传统的纸笔测试基础上,增加了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多种质性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也由以教师为主的评价,变为注重学生主体性、学生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家长参评等组成的评价。
(二)各层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全面展开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部于201 3年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在全国建立了30个实验区,探索学校教育质量评价。201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确定综合素质评价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各地结合地方特色创造性地统合评价内容,通过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运用档案袋法、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开展评价活动,并取得丰硕效果。在学校层面,普遍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评定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等各方人士组成。在评价过程中,许多学校加强了制度建设,保证评价公平、公正、阳光透明,严格评价管理。例如,许多学校建立了公示制度,向学生及其家长解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评价结果。许多学校还建立了申诉、举报和监控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对课程改革的推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借鉴国际教育评价经验,组织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及其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TIMSSPISA等国际测试影响的扩大,我国国内的学业成就测试也呈现出了与这些测试类似的特点,例如,测试题曰重视对情景的设置,重视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等等。国际测试已经在国内测试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自2009年上海参加PISA2009测试以来,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市,如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等地于201 5年参加了这项由OECD组织的评价项目。
(四)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既是我国教育从“粗放”向“集约”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测试影响的结果。2005年,教育部依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主要从教育宏观发展方面进行监测;2007年,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要检查和评价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要素,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和数据。
(五)中高考和会考改革的逐步推进
高考改革的政治性、政策性、学术性强,是社会多方面利益和各种矛盾的聚焦点。“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影响高考命题的内容与形式。高考越来越体现整体性考查,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意识等。2014年以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两考合一”政策的实行,原来的高中会考逐渐被学业水平考试取代,高考改革中开始重视学生的选择权,并逐渐扩大自主招生范围在录取中所占的比重。
北京市在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初期,就先由北京市教科院研究命制模块检测试题,对学校命题进行有效引导。各区县依据综合评价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拟定了综合素质评价方案。2003年,北京市启动了“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项目,建立“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与评价反馈系统项目(BAEQ),对小学和初中各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连续监测。2016年,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借鉴上海、浙江试点省市经验,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进一步规定。2017年,北京市教委颁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为顺利实现从会考向学业水平考试的过渡做了充分准备。另外,在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应用、教师专业发展等若干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
总之,从制度建设到评价引领,聚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引发了学校的深层次变革,这些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必将成为未来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