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环节的教学研究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9-05-31 15:43:31 点击数:
明理环节的教学研究
长海县四块石小学
邱晓慧
《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等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的天地。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应,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思品课中的明理教学,突出思品课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特点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趣、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明理”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教师反映品德课难上,难就难在怎样让学生明理。教师必须运用巧妙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容易的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一、 讲述故事,以趣感化:
教师在教学中的准确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随机应变的借题发挥的能力,是能否实现诱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如教学《世界儿童爱和平》一课时,老师首先生动地讲述在巴以战争中,一个巴勒斯坦小姑娘的不幸遭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内心充满了对个小姑娘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可恶战争的无比痛恨。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奠定了“明理”的基础,产生了“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二、在讨论中分是非,辩美丑,以是明理
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所学道理,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对某件事或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借此分是非、辩美丑,顺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为什么”、“怎样做”两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如教学《勇敢机智的肖志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辩析:“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只要胆子大,不怕死就行”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跟坏人坏事作斗争,不仅要胆大勇敢,更要动脑筋、想办法,巧妙地进行斗争,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使斗争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懂得了今后遇到不良现象和危险情况时,应该怎样做——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三、创设情境、感化明理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目的不够明确,而无意性却比较明显,对道德认识总是与一定的具体情境相联系。因此,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如临其境,激起感情的共鸣。如教学节约水电时,老师可利用幻灯映出一度电的作用,利用录音解说水对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告诉学生我县还有好多村子的井都干了,庄家都枯死了,洗衣做饭都要轮着分水。再引导学生列举学校、社会及个人家庭浪费水电和节约水电的现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节约水电的重要性。这样以事激情、辩析导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节思品课知识的理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地注意节约用电,并回家说服家人及邻居节约水电。
四、观察插图,明理导行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是对学生进行明理导行的很好的素材。如:《学会和谐相处》一课,是让学生懂得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感受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根据教材中的三幅插图让学生讨论:他们谁对谁错,你认为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和父母长辈和谐相处?孩子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同学之间意见不一致时,自己应该主动配合别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就是和谐相处;有的认为应该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服别人服从自己的决定;还有的认为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尊重父母的意见;有的则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就应该据理力争等等,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进行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教育学生最后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五、激发兴趣,活动导行
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各种教育活动,融思想、知识、教育于一体。如《把温暖送给残疾人》一课要让学生明白残疾人由于生理有缺陷,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我们的同情和帮助的道理。这一环节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体验残疾人渴望得到帮助的心理需求。课前让学生排练一个小短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大街上,一位残疾人手里拄着拐棍慢慢地走着,忽然一脚踩进了泥坑,重重地摔倒了,满身满脸都是泥,坐在地上不知所措。这时路边传来一些人的取笑声:“哈哈哈哈........”一位小姑娘快步跑过去,递上手帕,用力地把盲人扶起来,并帮他擦去脸上身上的灰尘,盲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说:“谢谢!谢谢!”通过学生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观其行、动其情、悟其理,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要关爱、帮助残疾人这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化教育,给学生很强的感染力。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任务,思品老师不应该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思品课教学中重视渗透素质教育,有效地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