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九)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9-05-23 11:04:15   点击数: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
                                                                                                                                                                ——信息技术培训的新思路
 
1.英特尔R未来教育模式——具有开创性的“换脑”培训
 
与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培训不同,英特尔R未来教育将目标定位在帮助教师从初步应用阶段向初步整合阶段过渡,帮助教师从案例学习中了解和感受新的学习理念,通过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掌握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逐渐获得技术应用的自信。参加了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不仅学会了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而且还建立了教师本人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是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精髓,所以它称得上是一项“换脑”的培训。当然,这一培训模式也有其不足,如受训教师埋头制作的时间多,参与讨论的少,有的学员只是“粘贴”别人的资料,并没有进行研究和反思等等。
 
2.行动学习——指向创新
 
行动学习与英特尔未来教育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老师介绍说,英特尔未来教育是帮助教师从初步应用阶段向初步整合阶段过渡,而行动学习培训是用行动学习法,将教学设计、实施、反思融为一体,帮助教师从整合阶段向创新阶段过渡,更加关注什么才是有效的技术整合教学。据了解,行动学习在项目开展初期,也显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来参加受训的教师动机不明确,参与者对行动学习方法本身抱有抵触态度。“所幸的是,最终为此理由退出的是极少的几个人,多数抱着不妨一试的态度坚持下来。两个月以后,用参与者的话说:我们认识到,所谓新的东西,是在行动中一点一点发现的。”顾老师如是说。
 
3.校本研修——以校为本
 
较之其他途径,校本研修将教师专业发展带回了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了教师的创新性。一方面填补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空白,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学校科研特色的形成,使教师、学校、研究者的“三赢”成为了可能。
 
北京市石景山区永乐中学采用“备课组——教研组——监控中心”三级管理的模式,开展教师之间的互助备课、观课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在常规教研中注入新的内容,深化校本研修。每学期每个备课组要做一节研究课,上交一篇集体研讨成文的研究成果或经验(实验阶段报告、优秀案例分析、经验论文或课例设计)。每次教研组活动前,教研组长必须确定一个问题,活动时紧紧围绕此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达成共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并在一个阶段内形成问题系列。学期末将传统的教研组活动记录以教研组活动报告的形式上交,并在校园网中展示相应的研究成果及经验(优秀案例分析、经验论文或课例设计),从而提升教研组“校本教研”的水平。监控中心的职责是负责每学期对教学质量进行随机抽测,并撰写分析、诊断报告,指导和监控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组织教师研讨学习,协助教师进行成果集成,规范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体系,落实好各类课题的申报立项、阶段评估、结题验收等系列工作,对学校教学中心工作流程和教学相关重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建立管理流程档案,形成学校具有激励、诊断、改进的评价机制。
 
如果仅有来自同层级教师的评价意见,缺乏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专家或宝贵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的引领,这样的培训互助方式很容易陷入无意义的反复。首都师范大学张敏霞老师介绍说:“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校本研修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之间的显著差异之一。承担这种指导作用的,是包括骨干教师、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研究者在内的专业研究人员。”
 
短短几天的培训是无法解决教师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培训结束后,教师将要独自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此时既需要培训者持续的关注和帮助,也离不开学校给予的配套政策支持和科学管理。此外,在这个网络时代,借助网络的力量,后续的支持和帮助都是可以实现的。总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只有真正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以教师的需要为目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