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八)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9-05-22 11:02:33 点击数: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八)
——需要怎样的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传统的培训模式是否真的“无可救药”了?我们现在以及今后的教师培训应当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既是对以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追问,也是对正在进行和将持续进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提醒。追问引起反思:我们的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信息技术培训。
“在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新的是培训的理念,而不是培训本身这一概念。”南京师范大学彭智琨老师认为。转变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培训的吸引力,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今后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1.发挥教师的培训主体地位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当是培训活动的参与者,但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形式,教师的主体性常常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培训工作忽视基层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考虑教师的需求,没有教师的主动选择和参与,没有教师的配合和接纳,这种培训必然是低效的,这也就是以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受到有关领导批评和教师不欢迎的主要原因。深圳广播大学龙岗分校米久奇老师认为,有效的、高效的培训,既要基于改进工作的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点,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进而来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从内容到形式,真正体现和培养基层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当教师成为培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时,培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活动。
2.分层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领导层、骨干层和普及层三个层次。领导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各区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区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执笔人的培训。针对这些学员,培训者应以信息中心、市教委领导及高校的专家教授为主,培训重点是使他们建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并掌握应用信息的一些基本能力。骨干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及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他们是对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主要力量。针对他们,培训者可以以高校技术专家、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普及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普及,使他们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树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观念。针对这些学员,相关教研员、教材编写者、高校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可以一齐上阵,担任他们的培训者。
培训的内容同样也应具有针对性,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这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基础的内容。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向实际的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第三个层次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这样安排相信更加具有针对性。
3.培训方式要更灵活、更互动
根据记者的调查,教师最希望采取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专家讲座形式,但并非是传统、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形式,而应该更多地注入互动的色彩。参加培训的基层教师都有思想、知识、技能、经验基础,通过互动交流式的培训能够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碰撞出思想和创造的火花。专家授课时应设计适量的思考题,并留有充分的时间与学员共同研讨。可以采用圆桌式、马蹄型、对话型、活动型等培形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学习形式,实施民主的、创造性的教与学,建立起培训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
4.改变培训与教研“两张皮”
新时代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这一转变需要以培训、教研、科研过程为中介。只有通过研究性培训和扎实的教育研究实践的历练,教师才可能成长为科研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也应该具有研究性的特质,其根本标志是培训课堂必须体现研究性,将教研、科研的相关内容、程序、方法等移入课堂,组织一些教育热点问题讨论,组织一些示范课、研究课供教师观摩研讨,采用微格教学方式让教师相互观摩、听课、评课,改进课堂教学技能,布置教研专题要求教师思考,安排一些教育科研课题让教师去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