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三)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9-05-15 10:51:25 点击数: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三)
—— “校校通”工程应用的难点
提到网络应用,自然少不了“校校通”工程,而它的“应用难”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发达地区主管领导的口头禅,也是整个“校校通”工程发展的瓶颈。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校校通”工程中的“应用难”呢?
1.“校校通”工程中的人才问题
“网络应用首先是管理问题,其实说到底应该是人的问题,人才是应用的根本。有人开玩笑说在硬件环境差不多的地区,哪个地方用得最差,就证明当地领导的管理水平最差,或者是当地领导根本不重视,不具备相关业务上的管理能力。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一位电教馆长如是说。
我们发现,在网络应用的管理上,很多地方依然是穿新鞋、走旧路。面对一批最新的现代化设备,虽然我们不再看到鼠标在空中晃动而责怪鼠标不灵的场景,不再听到“我们家电视总不坏,你这电脑怎么总死机”的笑话,但软件锁在柜子里、机器怕用脏了、网络软件只能到图书馆借用、组织校内大规模开发资源却因资金和人的精力不济而中途废止等情形则屡见不鲜。虽然有些地方对教育信息化特别重视,也申请加入了国家级相关课题,但研究的实质性工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并不见成效。有人指出,教育信息化应用需要行业背景内的专业人士来支撑,更需要领导能更懂行、更专业一些。
从网络建设的初期开始,就曾有人提出,网络建设中前期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分析是重点。如果规划不当、思路不对,最终的应用也会因人为因素而受阻。一位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领导缺少应用需求的整体分析是一种普遍现象,先盲目购买一批高档次的硬件或者不假思索地购买某些品牌公司的软件,等买回来才发现要么是硬件和软件要求的安装环境不一致而达不到要求,要么就是一下子买了多家的产品因为数据库或系统冲突安装不到一起,最后造成很大损失,这是人为的浪费。在网络应用初期,大家都遵循先硬件、后软件的采购模式。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购买前先规划网络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目标可以通过哪类软件来实现,这些软件的运行环境需求是什么,最后再根据软件的运行环境需求来规划硬件。我觉得这样才是理性化的选择,是真正应用的基础。但并不代表这是惟一的模式,只是一种思路。”
“‘校校通’工程建设至今,专业技术人员的网络维护与应用更新不到位是影响学校和教育局信息中心的一大隐患。很多学校的网管人员是由其他学科转行过来,半道出家。自己尚且有很多不懂,就更谈不上系统改进与应用更新了。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来做好日常的维护和改善,网络环境就会变得极不稳定。教师们本来就不太会用,如果经常用着用着就上不去网了,或中途死机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难怪有些中、老年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备课和教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用过几次后,要么不会操作,要么遇上网络不通,要么赶上服务器系统瘫痪等,最后发出“计算机还不如黑板好用”的感叹。如此,网络应用又怎么能顺利推进呢?
一位教研员说:“我认为在一些人才较缺乏的地方,不如将网络的日常维护交给一些专业的公司。比如,1所学校养一位专业的维护人员1个月的工资至少也得3000元左右,那么10所学校1个月就是3万元。如果我们1个月花1万元交给当地一家专业公司由专人负责维护,既可以在出现问题时随叫随到,又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缓冲培养人才的时间。”
2.“应用难”中的企业责任
应该说,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中,企业一直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都在不断地研发自己的最新产品,以期望获得市场上的一席之地。然而,企业设计的教育软件往往又给应用蒙上了一层阴影,主要表现在:其一,产品大而全,感觉什么都可以做到,但什么都不精;其二,产品安装、应用复杂,有些产品用户安装不上就懒得用了;其三,企业的售后服务不及时,解决问题时拖延太久或不了了之,导致用户对其失去信任;其四,产品的整合性差,多次注册与多次登录造成应用烦琐的障碍;其五,消息、邮件、通知等信息分散,造成用户到网页中四处寻找信息的麻烦,缺少即时通知与桌面汇总……
3.采购与应用的分离
说起应用,“采购与应用分离”的问题也是不得不提的一句老话。许多地方都有这种现象——购买软件的人是不用软件的,而用软件的人却偏偏没有发言权。于是就出现了购买来的产品不符合应用的要求,甚至出现了有的购买者并不关心产品的质量和应用问题,使一些大企业的产品质量远远比不上小公司的回扣重要。
当然,从网络应用的本质来讲,主要还是体现在教育软件上。教师对软件应用的需求与理解各有千秋,很多人希望购买到的软件能完全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软件开发中,普遍需求与个性化需求并存,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软件的一个功能改进或一点应用需求,有时可能需要企业修改整个开发流程。
就教育城域网建设而言,专家赞赏的“胖中心(中心大服务器群)”——“瘦终端(瘦客户端)”的建网模式成为热点,而信息中心的网管人员却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我不太赞成所有地方都采用这种模式。这只是一种专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应用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地方却有很多弊端。其一是“胖中心”模式无形中加大了网管人员的工作压力,由于信息中心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任务本身就很重,如果最后再连资源的审核和内容管理都由网管人员来承担,估计所有的网管人员都该消极怠工了。我认为目前提出的分布式建设模式比较适合发达地区参考,不仅仅只是指资源分布,而是系统管理平台等都可以分布。因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中很多学校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并不比信息中心差,采取分布式的方法既减轻了管理员的负担,也缓解了中心硬件更新的资金压力。集群式的服务器模式虽然有很大的优点,但城域网的应用其实在人,因为这是应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