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二)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9-05-10 10:46:41   点击数: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
                                                                                                                                                               ——反思尴尬现象的深层缘由
在我们总结了课程整合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与错误倾向后,迫切需要反思一下尴尬现象背后的深层缘由。只有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尴尬现象背后的深层缘由,我们才有可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沿着更加健康的道路发展下去。
 
1.表面繁荣下掩盖的理论缺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其特殊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导致其先天就显得营养不良。目前,轰轰烈烈进行的课程整合的繁荣掩盖了其基础理论的缺失。由于课程整合与教育行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的实践推广就带有很浓的行政色彩和运动色彩。但是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问题其实到目前还是没有搞清楚,所以在实践中出现了迷茫和困惑。例如,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关于整合的目的性问题。其次,要问实施者与对象是哪些人,这是关于整合实施主体的问题。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的时间问题和地点问题,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这些都是我们要回答的实践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回答的情况下,我们必然会有困惑和迷茫。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泛化与虚化倾向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出现了“泛化”和“虚化”两种倾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出现“泛化”倾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内容不断扩大,包括教学结构改革、课程信息化等内容都全部纳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系中。理论和内容的“泛化”可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向理论的新高度,但也必须看到这种理论上的“泛化”会导致其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失去自己的特色。实践方面的“泛化”则是将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行为都冠以“整合”之名,无限地扩大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涵盖的内容。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了计算机或者其他的信息技术工具,就说成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也出现了“虚化”倾向。在理论领域,“虚化”主要表现为浮躁,不踏实,理论研究不深入,不能够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章很多,但是我们很难发现有新意、有价值的文章。甚至还有很多文章是拼凑和抄袭来的。“虚化”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实践推进不够,表面文章过多。很多研究者和领导在没有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与内涵的基础上,就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其实很多实践课例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就是做做表面文章,做几节公开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的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有目的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的是进行实实在在的推进。
 
三、突破困惑与误区,健康发展
 
我们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与困惑,不是要否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其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使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围绕学科与课堂,以课程目标为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目标为本,按照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要从一节课的“整合”扩大至一个学习单元乃至一门课程的“整合”。瞄准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全局性的问题,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例如,基于互动学习工具插件(Interaction Java Applets)的数学和科学教学实践推广策略。
 
(1)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有一个观念的先导。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变革学习观念,从传统灌输的、单一的学习观念中转变过来,倡导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
 
(2)确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策略。观念之下就要有具体的实践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从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认知工具、环境构建工具四个方面来认识。
 
(3)可供选择的整合模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当梳理出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很多,包括WebQuest模式、英特尔R未来教育、网络主题探究模式等。当然,我们也希望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实践创造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模式来。
 
(4)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评价进行研究。
 
(5)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实践。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