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9-05-08 10:41:12   点击数: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一)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反思和建议
1.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性分析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不被重视的现实引发了教师们的疑问“信息技术课程生存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不少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具有相同的目标,二者实际上在做着同一件事情,因此怀疑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性。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自我的设想。
 
课程整合承担的是应用层面的信息技术内容。它作为课程教学(如语文)的工具手段,强调的是在教学(或者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课承担的不仅包括一般的信息素养,还要向学生传授技术层面的内容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原理。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并不冲突。就好像识字、写作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语文课中进行系统培养,而在其他课中进行应用。
 
在这个问题上,苗逢春博士也明确了同样的观点:“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整合不成熟的今天,信息技术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当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及其他渠道相对成熟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会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
 
2. 课程建设不能顾此失彼,要两相兼顾
 
既然明确了信息技术的地位,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探讨怎样去建设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曾说过一句话,“技术是形,文化是神”。同样,苗博士也探讨过信息技术中“信息”与“技术”的关系,说它们是“道”与“术”的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改变原来“为操作而操作的倾向”,但也不能只片面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忽略对技术本身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的系统掌握。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完善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信息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铺筑道路。
 
3.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
 
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但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否已经处理好了以下问题。
 
(1)放开教材的地方垄断,增大教材选择的透明度。许多教师由于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了解其他教材的机会比较少,偶尔看到好的教材时,对现有教材就会产生反感,因而减少了遵循教材教学的内驱力。
 
(2)教材的研发要“以人为本”。许多教材不受教师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一线教学不够贴近。许多教师抱怨:“教材的研发基本都是高校专家以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们编写出来的,虽然对方向性的把握比较准,但根本没有办法根据这些教材组织教学。”教师们担心这样的教材只是坐而论道,缺乏实践的土壤,会脱离教学的实际。
 
(3)教材要考虑各个学段的衔接问题。由于没有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各个出版社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编写差异甚大,好多初中与小学的教材缺乏衔接性。与高中阶段教材的衔接问题令各个地区的教研人员和教师困惑,学生也由原来学习信息技术非常积极主动的状态,开始觉得内容重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4)要具备自己的特色。教材虽然种类很多,但教师们反映真正既具有权威性、有特色、又得到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教材比较少见。
 
4.教师们要肩负起课程建设的重任
 
相信很多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基本理念耳熟能详,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更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应用起来。这一理念是指信息文化的构筑不仅取决于文化的承载物(如信息技术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而且取决于文化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者)之间的动态性关系。所以,对于课程的建设及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肩负着很大的责任。
 
⑴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
 
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任务繁重为由,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注意自我提升,应该通过参加培训或者学习优秀案例等形式,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也会培养教师们严谨、科学的作风和优秀的科学素养。
 
⑵增强对教材的利用能力,超越教材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会造成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不仅会招来学生们的不满,也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北京市丁香小学的武健老师“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观点就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一种理解,每一个教学单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华”,要进一步加工信息技术教材。
 
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