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热身”和“导课”——导课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9-03-13 16:01:59 点击数:
聊聊“热身”和“导课”
——导课
作者:满国华
(虽然热身叫warming up,导课叫leading in,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它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常常可以合二为一的。不过,在下文,我还是想分开说说。)
二、导课(Leadingin)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导课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尽管导课在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只占3-5分钟的时间,但是却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导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铺垫和衔接,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将课程目标融入到施教内容中,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能复习旧的知识,激活背景知识,起到巩固和激发的作用。
导课时教师的循循诱导,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整节课的成功做了必要的准备,为整个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遵循的原则
1. 导课要具有针对性
即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出紧扣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导课方法。
2. 导课要具有趣味性
即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以新鲜活泼的形式导入,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3. 导课要具有启发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导课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引起他们创造思维上的矛盾冲突,是决定这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导语要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知识的迁移。促使他们对新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
4. 导课要具有情感性
人的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或者愉快的情绪,使他们与所学内容产生共鸣,这样学起来必然兴趣盎然。
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根据题材,“披文以入情”,并且,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如同体验到这种感情。
(二)采用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应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导入时,教师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学习状态、能否完成学习任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只要教师能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塑他们的自信,减少其焦虑担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直接导课、创设情境和巧设悬疑等方式进行导课。
1. 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即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投影片等导入教学。它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运用直观手段比语言描述更清晰、简单、明了、有效。
2. 多媒体辅助导入法
多媒体呈现的色彩缤纷、栩栩如生的画面给学生提供了情境,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3. 自由谈话导入法
利用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来使用自由谈话,既可寓德于教,又可寓教于乐。但自由谈话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什么。
4. 背景知识导入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阅读课。对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很有帮助。
5. 以旧带新导入法
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按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或进行对比,或进行突如其来的提问,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自然地引入、接触进而理解新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
6. 悬念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教育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悬念导入中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它能促使学生迈过信息沟,实现交际过渡。在猜猜读读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
三、需要注意的两点:
1. 课前不要给学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
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强弱之分,但是心理暗示效果的好坏(正负)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不好,你已经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它是人的一种本能,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学习、危险的躲避习惯等,也都是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才得以实现。
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如罗森塔尔效应。
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间黑暗的医学实验室里,实验人员将一死囚双眼蒙上,把他捆绑在凳子上,旁边放上一桶水(桶体材料为塑料),先用刀背划一下他的手腕,同时将塑料桶划开一个小洞,发出滴答的滴水声,然后告诉这个死囚,他已被割腕,全身的血将一滴一滴地流干,一小时后将因血液枯竭而死。于是,死囚就真的感觉自己的血液在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半个小时后,这个死囚就因极度恐惧而莫昏厥死亡。)
教师和家长都是必须谨小慎微的人,因为儿童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在考试心理的调整中引导学生变“我一点没底,我恐怕要考砸”为“别人行,我也行”。家长不应当对孩子说:你真懒,或者你怎么就这么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让你的孩子真的变得“很懒”或“很笨”,即使他本来很勤快也很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