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好一本书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19-04-12 10:42:12 点击数:
如何读好一本书
就一本书而言,如何进行有效阅读,也需要很多的方法和技巧。美国人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所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但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容易,为更好地把握,在保持原结构基础上,个人结合对该书的阅读体会,以及自己平时读书心得,加以提炼:
(一) 基础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也可以称为初级阅读、基本阅读。在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达成标准是明白:“这个句子在说什么?”因此,基础阅读,老师们肯定都能做到。
(二) 检视阅读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是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一个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也可以称之为略读或预读。但略读并不是随便或随意浏览一本书。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门艺术。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架构如何?”
检视阅读,虽然从技术上说并不难,但是作为一个阅读的基本准则,我们有时会忘记使用。一些老师拿到一本书后,什么工作也不做,就从第一页开始,尝试着往下读。由于阅读的坚持性不够,或者书的难度大大超过自己的理解水平,慢慢地就将阅读抛诸脑后了。最后对这本书的理解可能就停留在了那开始的十几页或几十页的阅读上。相反,如果学会了检视阅读,我们就可能用极少的时间,来获取最大的阅读效果。还有,检视阅读还可以让你快速地判断一本书的价值,决定你需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阅读这本书。当然,即使不值得细细去读,通过检视阅读,也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大意说了些什么。掌握检视阅读,通常要做以下几件事情:
1. 先看序言。序言往往会说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主要是讲什么,与相类似的其他书籍的独特性在哪里,适合哪些人阅读。有些书的作者序言、前言、引言、译者序、名家代序等,境界高,内容凝练,文笔生动,不仅给你阅读的美感,更重要的是给你思想的启迪。有些书,特别是翻译过来的外国教育类图书,读一个引言、译者序,可能就能吸收到许多书的“精华”,如前面提到的《教育人类学》《布鲁纳的教育文化观》《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等。
2. 研究目录。认真地看一下目录,就会对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这就像我们要到一个陌生地方,先用百度地图或者导航软件查一下地点和路线,对整个行程、重要地标、叉路口等做一些了解一样。作者在写作时,首要考虑的就是书的结构和目录,该书要分为哪几大部分,每一部分要讲哪些内容。现在有些书,为了吸引读者,目录中不仅有章节标题,还会将书中具体的精彩观点概括出来,作者在书的创作时在目录上都下了大工夫。所以,在检视一本书时,目录必须用心看。
3. 通过目录找一些最感兴趣的篇章或摘要来读。很多专业书,在每一篇章的开头,会有一些摘要或导读文字。通过目录,找一些感兴趣的篇章,读一读摘要,然后静下心来,认真地翻阅几页,不用看很多,就能大致看出作者水平如何,对问题分析思考是否周延,与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异同,语言的逻辑与文风等,就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本书对自己的价值,需不需要继续读下去,以及用什么方法阅读。
4.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检视阅读注重的是在有限时间内概括地了解一本书,做好前面的三个环节这个目标就可以初步达成。当然,如果还想读一读,但又不想花太多时间或没有时间去做全书的分析阅读,在检视阅读环节,我们还可以略读或粗读一本书。可以用一两天时间,粗略地浏览一本书,把握主要内容和观点。略读是对一本书的检视,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专注,不能懒洋洋地随便翻翻,要注重阅读的效率。检视阅读不要企图去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观点,这是检视阅读的一个准则。不要担心自己读得很肤浅,即使最难读的书快快地读一遍,也会有收获。当然,如果想做深入的分析阅读,略读也会对其后的研读大有帮助。
(三) 分析阅读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阅读比起前面所说的两种阅读更复杂、更系统化。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是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的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的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永远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在这个层次阅读中,读者会紧抓住一本书,一直读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的为止。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需要咀嚼和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在追寻理解的。
分析阅读,应该做好以下四件事情:
第一,为一本书拟定纲要。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重要篇章列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一定顺序组成了一个整体的结构。这个纲要并不是完全按照作者的章节来记录,而是读者在阅读中的发现、理解与思考。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一次深层的对话,作品对读者而言,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建构,批判吸收的过程。
第二,要判定作者的主旨。在了解了本书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核心概念,找出关键句,找出主旨,找出论述,找出解答。作为论说性的图书,特别是明显超出自己原有认知水平的书,要准确理解书中的核心词汇,把握书的主旨,并能阐明作者是如何围绕着主题一步步展开论述的,相当不容易,有时还需要借助一定专业工具书来帮助理解。每读一遍,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或新的理解。
第三,公正地评价一本书。这本书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要判定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完整。
第四,要思考这本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这本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属于哪种类型?重要性如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理解问题的方式?能否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转变等等。
分析阅读需要精细的方法做辅助,要学会做笔记。在检视阅读中,事实上也可能做笔记,但毕竟时间有限,笔记可能更多是散点式地记录一些感兴趣的观点。分析阅读中的笔记,既要有结构,也要有概念和有细节。对于如何做笔记,莫提默·J. 艾德勒提出三种类型的笔记:一是结构笔记,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细节;二是概念笔记,从结构到细节,关注具体问题,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把握书的细节和论证;三是辩证笔记,立足于某一个阅读主题,通过对同一主题不同书籍的阅读,把相关的认同陈述和疑问一一列出。辩证笔记通常会用在下面的主题阅读中。
(四)主题阅读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于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做研究,写专业文章,写研究生论文会经常用到。
主题阅读是聚焦问题的研究式阅读,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的主题展开的。主要步骤有:
第一步,找到与主题相关的书籍,把书整体检视阅读一遍。目标是找出书中与你的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大体而言,你选择的书不太可能全部都与你想研究的主题相关,即使有也是少数。在主题阅读中,关注的主题才是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你的阅读是为解决自己的问题服务的。比如,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需要将与其相关的书籍找来进行主题阅读。
第二步,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主题阅读有许多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描述会使用不同概念,观点也会有差别。这时候,读者就要以我为主,界定议题。
第三步,分析讨论,辨证地客观呈现。主题阅读要做到面面俱到,自己不预设立场。当然这是个理想状态,一般人是没法做到的,绝对客观也不是人类所能做到的事情。对于某种冲突性的观点避免做出明白的真伪判断,并不能保证就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偏见可能会以各自微妙的方式进入你的脑海中——可能是总结论述的方式,可能是因为强调与忽略的比重,可能是某个问题的语气或评论的色彩,甚至可能因为对某些关键问题的不同答案排列顺序。从事主题阅读的时候,读者必须抗拒一些诱惑,厘清自己的思绪。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阅读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