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长海教育专栏 > 资源共享

怎样合理引导学生感知

发布者:cj_ysh   发布时间:2018-11-16 08:00:00   点击数: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是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取有意义的印象,比如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收集来自不同方向的信息,或者用心灵体会表象以外的深意。感知是正常儿童的基本本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是想通过合理引导儿童感知这种基本本能,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感知事物,再对已有感知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经过长期训练,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和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科学发展,使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合理引领学生感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值得我们用心去研究。怎样合理引领学生感知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充分挖掘学生已有认知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标一再强调,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积极引导儿童全面发展。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已有认知,避免教师对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还一本正经、絮絮叨叨地介绍说教,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觉得很累。学生知道的内容就放手给他们机会展示,如果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了解不多或是展示交流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个人展示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同位或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好语言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比如在教学《大家需要您》一课时,学生张口就可以说出的已有感知是父母、老师、售货员、环卫工人、交警、司机等在一天中能够看到或接触到的人物。还有哪些人我们看不到他们在工作,但他们也在默默为大家服务呢?可以让同桌或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启发,学生还会说出许多职业的工作者都在为人民服务。对展示自己熟悉的内容,学生有信心,这样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省去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

二、有针对性丰富学生已有感知

学生的已有认知内容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丰富学生的已有感知。丰富学生感知的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可以选择讲故事、播放录音录像、实际体验、做实验、调查汇报、现场观察、实物展示、教师讲述自己的见闻等等。比如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他们现场观察,排队到各个楼层,各个功能教室去看一看,感受一下,使他们对校园这一学习主题有更丰富的感知。学习关于《环境污染》这一主题的时候,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感知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会有所不同,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师可以利用播放视频、课件或图片的形式拓宽学生感知的视野,深入体会环境污染的领域很广,情况很严重。丰富学生感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众多感知内容进行观察、分析、归类,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到问题的真相,为下一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经过长期在课堂上用这种方式训练,可以使学生形成习惯,凡事都要全面感知真相的习惯,为水到渠成地明白事理做好铺垫。

感知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内容比较庞杂,有些思维活跃又善长语言表达的学生很容易联想更多的内容把原有的教学思路引偏,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及时掌控课堂方向,不能因为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放任自流。

教师还要对学生说出的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板书,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归类、分析、明理做好准备。

三、用已有感知论证道理

学生能够找到的感知内容很多,现实中的,电脑中的,手机中的,想找什么都不是难事儿,面对丰富的感知内容,怎样运用思维去分析、理解、归纳、质疑等,然后探究原因,弄清道理,总结方法,这是我们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让学生大量感知,很重要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思维方式启发他们明白道理。像几何学中的证明题一样,要判断一个结论是否站得住脚需要有合理的证明过程。在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社会课中,当学生从一些感知到的现象中明白一定的道理以后,要想使这个道理有更普遍的说服力,要用这个道理来论证新的感知现象。比如道德与法治课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节课《花儿草儿真美丽》,经过前期的感知和明理,学生明白了在公园里、校园里和种植在路边的花儿草儿都是有生命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证明,不仅是花园、学校、路边的花草树木有生命需要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护,山野中的花草树木也有生命,它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生长、开花、结果、繁殖后代,你折断它们的枝干,它们也会疼,会流出汁液(血液),所以也需要得到人的尊重和爱护。有时也需要一些反面的感知现象去补充已经明白的道理。比如在教学《让我们手拉手》一课时,经过前期的感知和明理,学生已经明白,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友好相处,这时老师可以呈现一些学生之间常出现的现象:考试时传纸条对答案,或者告诉同学答案;发现同学违反纪律不规劝,甚至怂恿;和同学一起抽烟喝酒……通过对这些反面事例的感知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舞弊违规、隐瞒怂恿错误、作伪证和一起犯规违纪都不是真正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友好相处,真正的友好相处应该是有温暖的、正义向上的力量和光明磊落的行为。

明理环节的感知内容不要安排的太多,精炼有代表性就好,尽量不与前面初步感知环节的内容重复,否则就会让学生觉得絮叨。

四、合理拓展学生感知的视野

前面我们提到,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自身感知的内容,引导他们明白事理,用明白的道理指导他们行动,这是走进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已有的学习情境,走向更久远、更前沿、更特殊的学习情境,拓宽学生的感知视野。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曾经的发展历史,体会人类生活的进步;或是让学生见识学习内容发展的前沿或想象未来发展走向,使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和希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比较特殊的事件、现象等等,使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具系统性。比如在学习《让我们的学校更美丽》一课中,学生在感知了学校的现有美丽优势和不足之处,提出合理解决不足之处的办法之后,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感知,出示关于学校过去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今日学校的先进。还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学校情境,了解先进学校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体会在那里学习的幸福感。或者让学生畅想自己未来学校发展会是一个什么美好的样子,感受到社会发展的优势力量。学习《关心与帮助》一课的拓展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感知中国好人——雷锋是怎样关心与帮助别人的,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闻名世界的哲学家恩格斯和马克思之间的伟大友谊,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了解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与帮助的重要意义,从而加深主动关心与帮助别人的意愿。

合理引导学生感知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是在每一节课都需要做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更新学生简单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成为思维能力活跃而有文明素质的人,为他们有智慧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