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 解决学习方式的探索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9-01-04 09:10:54   点击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解决学习方式的探索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解决学习方式中,师生之间通过“教”和“学”方式的转变展开互动,联系理论课程和实践资源展开思考,可使学生主动提出更全面、更有层次和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构建问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倡导小学生主动发现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在以实际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条件上塑造小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进而为日后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事、物可以对小学生产生启发,但是小学生很难主动的加以发现和认真思考,因此运用问题解决学习方式可为小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素材,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改变以往传统的老师“教”和学生“听”的学生模式,尤其是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改变教和学的模式,灵活运用生活资源,可有效的让学生将课堂和实际生活问题想结合,让课堂学习更具有时效性。为使问题解决学习方式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应当侧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逐步引导之下让小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发挥个人主体性构建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式思维意识。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餐桌上的发现》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回家时主动的观察、发现、记录每天家中餐桌上的食物,可以从餐桌上食物的种类、餐桌上食物的来源等方面进行记录。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可以从学生记录的内容入手,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食物是怎么产出来的?”“产出来的食物是怎么样成为餐桌上的美食?”等。此种联系社会生活资源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感到知识贴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氛围和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提升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效率。
二、结合课堂教学,诱发学生逆向思维提出问题
学生在积极展开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会最大化的促进教学主体展开互动,结合课堂实际课程内容,既可以促进学生正面提出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而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有效的展开问题解决学习。因此,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贯彻民主意识,以学生思维模式为基点,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侧重帮助学生锻炼逆向思维,让学生勇于说“不”,在反对意见中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教师在诱导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中,会让学生更加清楚自身所思、所想,进而通过更深层次的问题分析、问题辩论和换位思考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在逆向思维模式下所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理解课程内涵,感悟到美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诚信的回报》一课时,可以播放山西晋商做生意时的片段,教师讲述教学内容时在说道:“诚信是金,只有诚信才能获取回报、获取财富、获取人生的成功。”此时可以诱导学生逆向思维,讯问学生的反对意见,有学生便会提出:“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现在许多买东西都造假卖家,生意确很好呢?”有的学生会提出:“虽然此时获利,但是长期以往肯定会赔钱的。”此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说明生活中此类事件的确屡见不一鲜,但是在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的前提下,必定无法长期生存,只有在诚信的支撑下才能获取长久的获益。
三、运用自主合作方式,提升学生问题解决式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可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交流、学会问题的分享,进而在彼此的讨论和研究中发现更深层次和值得思考的问题。在问题解决学习方式中,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模糊、抽象的思维意识,通过进一步提炼和概括提出恰当的问题,并且在逐步的交流和讨论中取长补短获取进步。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地图就是一幅画》的课程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方式便可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智慧,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学生通过彼此所画地图草图的分享,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你画的地图中会显示河流呢?这样目的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你画的地图中有各种各样的符号,都代表了什么呢?”等。在这样多种问题的交流和合作之下,学生提出问题并予以思考,体会到如何使地图画更加精彩,更为实用。
结语: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学习方式,要注重社会生活的资源,引发学生展开逆向思考和自主合作,不断解放学生的思想,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秀.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法[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4(12):21-22.
[2]李艳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代教育[J].科学(小学教师).2011(05):43-44.
 
 
 
 
 
 
海洋岛学校   黄建华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