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学会生存和生活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18-12-12 08:57:06 点击数:
什么是学生?
当了这么多年教师,突然有一天有人问你什么是学生,不知道你会怎么回答?我在遭遇这样的提问时,不由一楞。是啊,我们天天和学生打交道,什么是学生呢?学生是干什么的呢?当教师的,又教学生什么?
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就我自己来说,就像在茫茫的黑夜中寻找自己的“北极星”。
人并不像自然存在物,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说:“它出自这样一种存在物的最深沉的必然性,这种存在物必须塑造自己,并因此需要一个指明方向的榜样和理想以供他参照。人的不完满性为理解所补偿,这种补偿告诉他怎样来完善自己。”人的“不完满性”通过学习这种“塑造自己”的方式弥补和完善。这是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什么呢?每一个完整的个体的人都是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体。生物属性是基础,人要吃、喝、拉、撒、睡以及有性的需求;满足生物属性要求,人要学习谋生的本领和能力;但仅仅有生物属性,并只追求生物本能需要的满足,人就不像人,是“畜生”。社会属性使人合群,并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缺乏基本规范,人就难以融入社会;满足社会属性的要求,人必须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养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并遵纪守法;但人仅仅满足社会规范的获得而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人又只是社会的奴隶、他人的奴隶。精神属性是人的内在品性,体现人的高贵性,人因为有理想、有追求,因为向往自由以超越生物属性的局限和社会属性的羁绊而显得高贵;也正是人的精神属性和精神追求,使人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在不断追求和超越中,人性不断完善,社会不断进步。
从这种意义上,学生学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会生存,学习生活,也就是既要学习生存的本领和规范,又要学习生活的智慧和意义,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生命。学会生存是学习适应,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学习生活是学习超越,实现人的个性化。两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学会生存是基础和前提,学习生活是目标和方向。
教育该给什么呢?也无非是生存的本领,生存的规范,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智慧。
怎样教学生生存和生活?
如果不做生存和生活的区分,关于生活与教育,前辈们已经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比如,杜威先生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对于“教育即生活”。我从浅近的含义理解,就是教育着也就在生活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是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流淌、集聚和消散。基于此,教育对人有了生命的意义,学校教育的幸福意味生活中某一段生命历程的幸福。
因为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所以,把教育看成未来的准备就显得片面,理想的教育不仅能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基,而且能使学生享受现实的学习快乐和幸福。教育不是英雄主义的事业,很多的问题我们自己无法解决,我们需要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理想。我很推崇一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这样表述自己的教育理想:“让自己的学生蹦蹦跳跳上学,高高兴兴回家。”“蹦蹦跳跳上学”意味着我们的学生有活力,有朝气,对学校生活、课堂生活充满期望。“高高兴兴回家”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在课堂有收获,有进步,而且在学校和课堂生活中快乐和幸福。
对于“生活即教育”。就我看来,首先是人生活着,人就在学习着,成长着。人生活在人类创造的历史中,生活在人类创造的文化里,生活的过程是和人类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接触、交流的过程。只要不是智力活动特别低下或严重受损,人存在一天、人生活一天,就意味着人被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和历史影响一天,占有一天。不同的人可能遭遇或选择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影响自己,这种影响可能或大或小,影响的方向可能或正或反,但人逃脱不了这种影响。影响本身意味着人在历史和文化中改变。
在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后面,还有“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即教育”可以看成本体论的观点,“用生活来教育”可以看成方法论的观点,而“为生活而教育”可以认为是目的论的观点。“用生活来教育”告诉我们,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教育手段和途径上,尽可能采用“生活”的方式——参与和活动,要与生命活动的展开协调匹配。“为生活而教育”启示我们,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学习本身也不是目的,升学当然更不能成为目的。因此,不能为教育而教育,为学习而学习,为升学而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生活。
目的决定手段,“为生活而教育”的目的决定了“用生活来教育”的手段要具有选择性。为生活而教育,意味着教育不仅具有现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未来性。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不是“传承”,而是“引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过好现实生活,更在于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未来生活,以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与突围。要引导学生超越、突围现实生活,就必须在“用生活来教育”时有所选择和超越。不容否认,包围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是有缺陷的,相对未来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经验可能存在狭隘单调、落后甚或腐朽、零散重复等问题。仅仅停留在现实生活经验水平上的教育,无助于生活经验的改造和提升,无助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现。改造生活经验,有选择地更加富有成效地提供丰富而不是单调、先进而不是落后、相对系统而不是杂乱零散的文化和经验是教育单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