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学法指导方法谈
发布者:cj_zhangyu 发布时间:2018-05-31 13:44:07 点击数: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学法指导方法谈
【摘要】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传统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束缚了学生的审美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而新课程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以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表现活动,促进了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进一步提高。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探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怎样让学生对美术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让美术学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就成为了美术教师着重追求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小学美术 学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么就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
美术学科的学法指导,是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形成和掌握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一、钻研教材,挖掘学法,让学生“知学”
“知学”就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根据各年级美术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努力而达到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知学”就必须钻研教材,选择和采取符合学生学习设计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更是学生掌握学习和师生间情智交流的活动过程。运用启发诱导法可以使“知学”目标转化为行为的动机,对情意系统的发展起推动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册《漂亮的花边》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展示以各种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装饰的各种古代陶罐和日常生活用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引导学生对“漂亮的花边”的进一步观察来感知图案的色彩美、图形美和装饰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懂得到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珍惜美和创造美。紧接着,教师通过直观的操作、演示和制作过程,并配以适当的语言引导,让学生加深对制作“漂亮的花边”的直接情意动机。在指导中为体现玩具制作的趣味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用剪、折、画、贴等各种设计手段和制作方法自我创新,制作出“环状的、圆形的、棱形的、三角形的、草帽形的、叶形的等”别具个性的美丽花边。在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师通过做游戏的方法将自己设计出的“漂亮的花边”装饰在塑料瓶、玻璃杯或自己衣服的衣领、袖口、裤脚边等来展现花边富含的神气、吉祥的美好品质,引导学生在相互欣赏、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达到激趣、求知、启智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二、分析教材,渗透学法,让学生“愿学”
“愿学”就是学生对学习有了主动追求的心理需要和兴趣。它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轻松、愉快、活泼地学习,是一种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心理取向。它体现了教师民主高超的教学艺术手法。
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是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了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尤为好奇又善于模仿,但持续性差点特点在教学中借助儿童喜闻乐见的快乐游戏运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给学生听音乐、说感受、讲故事、做动作画创作等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的持久主动地学习,是取得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风来了》这一课时时,教师让学生听各种风的叫声,通过辨别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风的奇妙,并能够用简单的言语描绘这些“不同的风”吹来时的情景。接着通过欣赏法国著名画家柯罗的作品《阵风》来了解春、夏、秋、冬风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寻找“风”在哪里?在绿葱葱的树上、在小朋友的脸上、在泛着波纹的水面上……巧妙地将注意力引向“风”的形象。课堂上的这种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的方式,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中心的手段,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愿学。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的教学理念,既重视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对学生美术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多维度和人文性。让孩子们在体验中获得审美感受和理性认识及想象力的拓展。激发了学生直接的学习兴趣。
三、理解教材,揭示学法,让学生“会学”
“会学”就是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情感体验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会学就必须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感性认识到最终目的是会得对知识点理解,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才能灵活地运用学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多给学生以认知和学习的机会,多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验操作法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理解,使情感和认知得到和谐和统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陶泥的世界》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的小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陶泥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技巧有了初步的认知,接着将课前收集来的相关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作品的图片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加深学生对陶泥造型特征的感知,然后对泥工中的揉、团、搓、捏、压、接等制作技巧以及点、线、面的组合加以尝试练习,简洁夸张地塑造出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
在教学中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小组间的相互观摩和技法的交流。为使不同程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教学中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新颖独特的造型来。从而达到面向全体的同时激发更多的个性创造。这种按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四、运用教材,尝试学法,让学生“乐学”
“乐学”就是学生通过愉快地学习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以学习为乐趣的稳定心理状态。它是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形成的成功心理机制。引发学生进入美术这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乐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精神面貌、情绪状态、语言逻辑、知识修养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师的快乐情绪直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就必须把握好教学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避免简单化和随意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巧巧手》时,注重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搜集和观察,分析与探讨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教师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大小形状各异的树叶,洗净、压平、干燥。教学时先让学生欣赏几幅树叶贴画,让学生感受不同技巧的美,从而激发学习的乐趣。接着教师边讲边示范一幅树叶贴画,示范时注意启发学生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树叶经过拼、剪、贴等多种制作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剪贴效果。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动手操作,摆一摆、折一折、粘一粘、贴一贴等操作训练使学生认识点、线、面的造型特点。同时教师精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尝试构思可以增加手工制作的快乐动机,鼓励他们自我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力、表现力及对身边事物的创新再造能力。同时允许小组间的相互合作,给树叶以新的生命。
手工制作让学生懂得许多生活中的废弃材料,经过加工都可以塑造出新的别具一格的艺术品,尝试学习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自信,为今后的主动探究知识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五、发展教材,巩固学法,让学生“活学”
“活学”就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时实践活动。它通过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认知和动情以达到表达自我、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欣赏·评述”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学生有了对课堂知识的运用和尝试,就应及时引导他们参与创造实践,培养他们对求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巧,促进了想象思维,提高了绘画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相关。所有的构思和表现的素材都来源一学生平时的活动。画面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也是学生们熟悉所掌握的,但创造性地表现人物的动作和特点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引导学生观察活动场面,理解和体会动态的构成因素,表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与氛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那一刻的我》时,首先播放学校运动会时的录象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竞赛的场面以及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不同姿态特征和面部表情,使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同时用语言配合音乐进行简单地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和捕捉富有活力的竞赛场面以及拉拉队的情绪反应来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欲望。教师也可以用简笔画的方式将学生口述的运动场景示范描绘出来。此时结合欣赏课本中的范作指导学生抓住运动姿态的精彩瞬间描绘出来,通过画面的构思和相互的配合,可以让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感情交流,这样既强化了记忆,活跃了构思又为学生的自由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创作阶段鼓励学生通过回忆、想像和美术表达,用绘画的形式留下精彩的瞬间。将平时学到的构图知识、人物造型技巧和着色知识来表现渲染画面,以使画面更加热烈、生动富有活力。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法的成功就是通过浓烈的教学氛围才得以实现的,师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活学”的程度,学生在验证学法的同时增长了自我的创造才干,开发了美的创造力,发展了创新的精神,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