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问道方圆(一)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8-04-10 14:08:00 点击数:
回到原点问道方圆(一)
——好课的本质探寻
假如说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基本的组成细胞就是课堂。
今天的课堂决定20年后中国的命运。
一、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涯由大约16800节课构成,因此,先有课堂的质量后有教育的质量,没有课堂的质量就谈不上教育的发展。
到2017年端午节前,我在中国大地上累计听了4842节课。其中不乏学生敢于参与、乐于表达、活力四射,老师“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好课。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这样的课堂变化催人奋起,令人振奋,然而更多的“家常课”却引起我的深思。在大量听课的基础上,我深刻感受到,在对课堂的认识和把握这个要害问题上,我们尚欠火候。
“一节课应该怎么上?”这是一个教师职前准备不足、职后发展失之偏颇的命题。坦率地说,我们的师范教育接地气不足,给学生的是很多教育的原理,而围绕“上好一节课”的实践能力,师范大学重在方向的引领,缺乏能力的训练。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又进入了“教无定法”的认识误区。“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有逻辑顺序的。“教无定法”在完整的语言环境里,毋庸置疑是对的。然而一个师范生由自然人转变为职业人的过程,不是跳过“教有常法”探索“教无定法”的过程,而是先要走进“教有常法”,然后淡出“常法”,才能进入“教无定法”的境界。当教的“常法”和个人的特质结合起来,这样的老师就具备成长为当代教育家的基础和潜质了。对课堂“常法”进行彻底的本质探寻,才能避免在一节课怎么上的问题上陷入苦恼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