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教研的基本职能和发展方向(二)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8-04-05 13:58:00 点击数:
中国特色教研的基本职能和发展方向(二)
二、教研所(员)的发展方向
一是从过去着重研究课堂转向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强化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由单纯关注教材教法研究向学校教育全要素研究的转变。
二是从注重研究知识传承转向研究全面育人,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由注重知识传授研究向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
三是从过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转向重点研究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由以研究“教”向以研究“学”为中心的转变。
四是从过去关注传统教学的研究转向关注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科学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由基于传统体制、办学、教育教学等模式研究向基于开放、信息化模式研究的转变。
五是从过去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转向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学研究,引导教学研究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
六是从过去注重对区域范围内教学共性问题的研究转向既要研究共性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个性问题的研究,将教研重心进一步下移,重视学校特色引导和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由注重统一性的教学研究向注重个性化服务的转变。
教研战线要从过去较为封闭的、自我中心的教研发展为更加开放的、注重整合各类专业资源、以学校为中心的教研系统。
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关于教研发展方向的观点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以提高质量为战略主题的时代。提升质量必须要有新的理念和思路。虽然经费投入、条件保障依旧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但是提高质量仅有物质基础远远不够,还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必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不断优化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方式等,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并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各环节的改革。必须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加强教师培训和在职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能力。显然,抓质量抓内涵比单纯抓规模和数量要复杂的多;抓质量、抓内涵必须坚持科研兴校之路,教育科研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科研必须在一线学校落地、生根、开花。
(一)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以提高质量为战略主题的时代。提升质量必须要有新的理念和思路。
新理念:
1、立德树人2、课程改革3、核心素养4、中高考改革
新思想
把握两个方向,协调两个统筹,抓住一个关键。
两个方向:
1、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青年一代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筑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谁育人?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
2、要把握好反映新时代要求的改革方向,修订后的课程力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努力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实施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理想、有本领、能担当的时代新人。
协调两个统筹
1、协调好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关系。要发挥好高中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
2、要有效发挥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正确解读两个协调:
1、两个协调从来没有否定高考,从来没有将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对立。
2、高考综合改革是对原来的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的继承和发扬。
3、起跑--跑道--终点(改革),姿势--方法—新起点(改革)
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强度等都要变。
抓住一个关键
课程实施涉及师资、经费和设施设备等多方面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高中课程实施的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求;要加强教师、校长的全员培训和研修使他们切实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的要求,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封闭落后的观念和思路
1、只关注个别教师课堂而忽略集体备课。
2、从经验出发,从感觉出发听评课。
3、只评讲不评学。
4、只关注教忽略学科教学在核心素养养成中的学科贡献。
5、只关注课堂而忽略教学设计。
6、只关注学科而忽略课程。
7、只关注教学而忽略立德树人。
8、只关注分数而忽略评价。
(二)虽然经费投入、条件保障依旧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但是提高质量仅有物质基础远远不够,还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教研员必须精通的理论体系
1、教育心理学:凯洛夫、杜威、布鲁纳、加德纳、皮亚杰、班杜拉、加涅、布鲁姆、 维果斯基、奧苏贝尔、施瓦布、荣格等。
2、课程论:斯宾塞,希尔达塔巴,泰勒, 布鲁斯乔伊斯,钟秉林,钟启泉,崔允漷。
3、国家政策《规划》、《意见》35、《课程方案》、冀政发5《意见》2016、《学考方案》……
学段定义
1、幼教:保教结合,健康快乐。 2、小学:习惯养成,快乐成长。
3、初中:全面发展,培养兴趣。 4、高中:发展特长,规划生涯。
学科PCK与全要素
1、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与学科素养,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2、三级课程建设的指导。
3、四维方向(立德树人,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考试改革)
4、区域教研如何开展?
5、集团办学教研如何开展?
6、联片教研的示范引领?
7、精准扶贫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8、问题引领课题研究的开展。
9、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之贡献。
(三)必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不断优化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方式等,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并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各环节的改革。
(四)必须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加强教师培养和在职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能力。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走向
没有理论走不远,只有理论走不动。
1、课堂教学原先只是强调教学目的,要求“不脱离教材主题”、课堂内容设计“恰如其分”。如今提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教学以学科为载体全面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突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目标。
要求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材为主、以课堂为主转成了以学生全面自主学习为主,主要考虑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以教师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通过课堂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原先课堂安排以中下等学生“可接受程度”为依据,取统一的最低线。如今强调尊重每位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人文主义)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声音,一个进度,一种方法,一个要求,而是考虑并尊重每位学生的爱好和程度及“学科素养”的发展。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原先只是按大纲、教材预设教学内容和问题。如今要利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要求师生在课堂情景中围绕多元教学目标,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即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挑战。
4、原先教师通过教学“指引和示范”,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如今进一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主动养成。(引导式教学)
面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养成,教学不仅仅再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学习策略的指引,合作学习的组织,探究性学习参与指导,创新的启迪,生成性课堂资源”感知、捕捉、应用、提高、升华等等。
5、原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如今已深入到设置典型情境,提倡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颗。
课堂教学:教学情景创设的设计,合作小组的组织,探究性学习的深入,问题解决的参与、指导、引领等方面,无不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而言无异于---重构和再生。
6、原来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的师生合作方式,学生仍是配角。如今要求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性核心素养。
7、原先只是由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评价反馈调节。如今由学生作自我评价和调控,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等作出的综合评价。
8、原先提及挂图、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运用。如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不仅广泛使用,还提出了“合适”与“必须”的更高要求。
9、原先教学效果评价仅仅关注当堂反应、当堂检查和“直觉印象”。如今关注学生“潜能发挥”是否有利于提高“后续学习水准”---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
10、如今还注意到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如何把握学科本质、学科素养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
“学科教育思想”研究“多元智能”“PCK”“核心素养”“综合素质评价”“3+3”“性向”
(五)显然,抓质量、抓内涵比单纯抓规模和抓数量要复杂得多;抓质量、抓内涵必须坚持科研兴校之路,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科研必须在一线学校落地、生根、开花。
落地生根四个统一原则:
(1)教研坚持学术独立性、自由性与团结协作相统一原则。独立性指的是学术研究特异性、创新性、独立性,不搞独立王国、不搞自留地、不搞课堂垄断、不搞教研垄断;自由性指搞学术思想自由、研究方法自由、学术理性自由,不搞右倾思想和言论自由、不搞践踏纪律和制度的自由、不搞行为放纵的自由。
(2)坚持教、学、研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统一原则。教、研、学三者不能割裂,有教必有研必有学、有学必有教必有研、有研必有教必有学。我们应当深谙其道,捕捉其中各元素的规律,找出各规律之间的联系,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3)坚持科学性与系统性统一原则。特别是在深入学校时说就说一套,不能说一篇,更不说一段(节),绝不说一句(只言片语)。渐离感性的,肤浅的片面评价和指导。
为了保证教学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的统一,所有教研员必须深入课堂,牢固树立没有课堂就没有教研,脱离了课堂教学的就是形而上学的理念。所有教研员每年听课不得少于80节,青年同志更应加倍努力。
(4)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坚持实践即研究、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指导思想,将研究寓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
尽早实现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第一、由“切身体验”、“直观感觉”、“直接表象”、“感官感觉”等初级、原始经验逐渐概括、总结、提炼、升华为特色经验。
第二、由教研员、教师特色经验固化与相关理论有机结合转变成核心经验,完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渡。
第三、高阶教研研究,教研员、教师完成由核心经验与课程理论、一般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形成系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