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案例研究和讨论的视角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18-03-01 10:49:24   点击数:

案例研究和讨论的视角
陈大伟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1]研究案例需要借助合理的理解和诠释框架,这样的框架就是案例研究者基于某种教育理论和思想方法对教育案例采用的“认知地图”,它是研究教育案例的一种“前认知”。可以说,没有一定的阅读和思考做前提,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思想方法做基础和背景,要成为一个好的教育案例讨论者是不可能的,从这样的意义看,好的教育案例讨论者必须善于学习并有较为丰富的教育理论素养积淀。
    1.从反思性教学的三个层次研究案例
    麦伦指出,反思性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在这个层次上,主要反思教学目的的适应性和教学策略使用的合理性等。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基础的假说和特定的策略以及课程的结果进行反思。也就是说,在这个层次上,教师开始把教育的理论标准运用于教学实践,以便作出关于教学内容的独立决策。第三层次主要针对道德的、伦理的以及其他直接的或间接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规范性标准进行反思。”[2]
    教育案例研究可以把这三个层次作为一种框架。第一层次是对教育案例中教学方法、策略、直接效果进行研究;第二层次是对方法、策略背后的理论和想法展开研究;第三层次是对行为和效果是否符合教育伦理、教育理想进行研究。因为教学主体都要受到伦理理性的支配,教师在采取行动或选择行动时,不能只以功利为取舍标准,而是应该关注如何履行道德责任,应该服从于良心、道德的召唤;所以,要提高教师的反思水平,有效进行教育变革,就需要对行为和效果是否符合教育伦理、教育理想要求进行研究反思。目前“针对道德的、伦理的”的研究,在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中还不普遍,这是今后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方向。
    2.从反思教学的三种内容讨论和评论
   “斯巴克斯一兰格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成分。第一种是认知的成分,是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第二种是批判的成分,指的是教师做出教学决策的基础,包括情感体验、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成分,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等。它深刻地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所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等。第三种是教师的陈述,指的是教师自己的声音,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写作、交谈以及他们对课堂教学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3]
    可以借用这三种反思成分作为教育案例研究的视角:一是对案例中教育事实和现象采取认知、理解的视角;二是对案例中教育事实和现象采取批判的视角;三是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通过教育想象去再造未来教育新的教育情境、新的教育效果和结果。
   3.从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角度研究教育案例
    在《反思性教学》中,熊川武认为,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教学实践合理性由教学主体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以及教学工具合理性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互相作用,形成更高层次的合理性。”[4]教学主体是教学实践中确证了自己主体地位的人,按照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要求,教学主体合理性具体化为教学主体行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它既可以通过教学主体与物的关系表征,也可以借助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反思教学目的合理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目的本身是否反映了时代与社会及教学人员的要求,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如是否正确处理了与物质条件的关系;二是反思教学目的合理性是怎样实现的。教学工具包括理论工具与实践工具,理论工具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表达的理性认识的结果(即理论);实践工具同样是理性认识的结晶,但通常以物质和精神综合的形式表现,包括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方法等。教学主体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教学工具合理性提供教育案例研究的另外一种视角。
    4.在视角转换和视阈整合中研究教育案例
    研究案例的过程是理解案例的过程,理解意味着视角转换和视阈整合。转换视角提供了教育案例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一是看活动对象——比如,执教老师的视角:他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问题出现以后,他可能想怎么做?他实际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活动收到效果了吗?整个活动中,反映了执教者怎样的价值追求?等等。
    二是看表达对象——案例的编写者和提供者的视角: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他是怎样选择和组织这个案例的?等等。
    三是从自身的角度看: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我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差异?除了案例中老师已有的作为和自己经验的作为,还可以有哪些作为?自己该怎么办?等等。
    视阈整合意味着将三种视角整合起来,形成对案例的完整理解。在视阈整合中案例研习者要规划自己的教育未来,建构案例对自身的教育意义。
 
 
[1]转引自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162
[2]转引自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3]转引自夏惠贤.论教师的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2000(5).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