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7-12-08 15:19:28 点击数:
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这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此又比较感兴趣,老师更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自学兴趣的培养
1、巧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对于信息技术课,在情境创设上,可以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但是不管是什么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设计中要吸引学生主动自学,教师就要针对教材内容,设置让学生渴望求知的气氛,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即自学的兴趣。
2、创设“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参与。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经验与当前面对的现实形成了矛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了“认知冲突”时,就会产生“为什么”、“怎么办”的疑问,而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才会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才会进一步深入。
二、自学技能的培养
自学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学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学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
1、培养明确的自学动机
动机是人们需要的表现,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力量。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自学动机也就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自学活动的内部力量,它是人们强烈的自学需要的动态表现。自学动机对人的自学活动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智力和动机。用公式表示就是:学习成绩=智力×动机。所以说,自学动机直接决定着自学活动的成绩与效果。
2、锻炼持久的自学毅力
自学是一种艰苦持久的学习活动,每一个自学成才的人都是经过艰苦漫长的努力之后才成功的。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意志和自制能力,努力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质疑、主动提问,锻炼学生持久的自学毅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技能。
3、及时检验自学的质量
自学有一定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每当一个周期或阶段结束时,自学者必须对自己的自学效果进行一番检验。巩固前面自学的成果,为下一步的自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自学过程中,新的自学活动建立在原有自学的基础上,先前的自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下一步的自学活动。所以在一个自学周期中对自学效果进行自测是十分重要的。在信息技术课本中,我们是按单元进行自学技能的检测的。在每一单元结束时,我们都可以对照“交流与评价”这一版块,让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学生的自学效果得意体现。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技能。
三、自学习惯的培养
自学习惯的培养,主要是独立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注重独立自学习惯的培养,除课堂教学之外,我们还在课后布置学生一些小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将问题带出课堂,向课外延伸,到课外寻找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在课后,学生可以到我的办公室和我一起交流,现在一些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可以将问题带回家,寻找父母或亲戚帮忙。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有需要寻找问题答案的热情,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丝毫也不能忘记和放松。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自学能力必须建筑在对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注意的专一性、集中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智能素质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