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7-12-07 08:51:53 点击数:
关于“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栾源清
一、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摘自《人民教育》段志军的文章:《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
关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我认为作为百年老校的清华附小提出的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值得我们研究。一个人从出生成为家庭的一员,再到成为社会的一员,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大写的“人”,应该具有强健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应该有自我认知和学习的能力,还应该能够理解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清华附小对这五大核心素养有具体的解说。——转摘《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教育一直在寻找既培养知识能力,又能正确引领儿童道德情感的途径,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德智体不够全面,又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展的学生,细思考,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发展不是很容易,也并不能说全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轨,提出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全面些,也更笼统些。20世纪90年代末期,世界教育又提出培养核心素养,它与素质教育并不违背,培养核心素养包含在素质教育中,其目标性和针对性更强烈一些。目前大连市教育重点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再次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不是一直在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吗?为什么还要重申这样的话题?反思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课程改革,而在落实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却避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我不想多谈,我只想就我们学科在课改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1、 轻视本课程教学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和落实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有些学校为了不让品社课占用太多时间,不安课程设置安排课时,擅自减少课时安排,虽然课程表中体现课时,那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用的,有的学校干脆在课程表中把减少的课时用其它颜色标注,这样颜色的品社课就不用上。任课教师经常不能按课表安排上课,让课、占课现象严重。任课教师兼职的多,专职的少,而且老弱病孕老师和学校领导干部居多。简单备课,糊弄上课现象普遍存在。这门课程不仅学校、教师轻视,学生、家长和社会都轻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否则为什么没有学生和家长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学生没有上足这门课程的课时内?我亲自听到一个学生反映,他一个学期,只上了三节品社课。
2、开展教师研训工作困难多
品德与生活/社会两门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学校应该设立该学科的教研组,经常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现实中,又有几所小学单独成立品生品社学科教研组,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以长海县为例,独立建设品生品社教研组的小学不足五分之一,大都把本学科教师同科学、信息、综合等不考试学科教师划分为一个教研组,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想而知。
县区级、省市级、国家级也经常组织教师开展研训活动,为教师提供培训提升的机会,但参加培训的教师要么是学校随机安排的相关不相关的人,要么是长期固定的学科带头人。受训回校后,也不组织二级培训和三级培训,所以目前任教品生品社学科教师的水平两极分化严重,长期坚持受训的教师水平非常高,而其他教师无论教多少年,教学水平进步缓慢,亦或停滞不前。
3、关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计大而空,形同虚设。虽然经过多年多次培训,但是每次培训教师只占任职本学科教师的很小一部分,而且每年人员变动情况都很大,所以教学目标设计依然是教师存在的很大问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课堂教学两层皮。没有目标检测标准,无法衡量目标达成情况。
(2)课堂上知识教学为主,忽视思维、能力和情感引领。大多教师以知识教学为任务驱动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学的是知识,教的是知识,目标检测的还是知识,如何以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学法、明辨事理、形成能力、养成习惯、提升德行等,被严重忽视。
(3)教学方法简单呆板。主要表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在意教法选用问题,课堂上一问到底,或一讲到底、一读到底;一种是注重选用教法,但是教师对各种教法的程序不清楚,只是简单布置了自学、研讨、提问、调查、合作等任务,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没有落实检查,所以教学目标达成非常有限。
三、怎样在品社课中培养核心素养
小学教育要想使学生的所有素质都有所发展和提升,那就要抓好每一门学科教学,使每门学科核心素养在各自学科的教学中都得以训练,只抓语数英教学,只抓知识教学,只抓学习成绩,那不是素质教育。作为品生品社学科教师,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呢?
回归原点,抓住根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提高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注品生品社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关注他们的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关注学科组建设,关注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提供参加学校以外的学科教研培训的机会。如果没有领导的关注,作为品生品社教师自己要自主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别荒了自己,也荒了自己的学生。
2、 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
课标是为教学引领方向的,理解了课程的性质、教学理念,总体目标和每个领域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才不至于跑偏。我曾听了一节三年级的品社课《画画我们的教室》,上课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能把教室画得更像更好。其实如何绘画是美术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品社课的教学任务,品社课的教学任务是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了解教室每一角落的设置和作用,从而深入熟悉、喜欢自己的教室,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镜头画出来,了解制图和看图的知识(图上的方向和图例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自己学习地方的情感,所以绘画不是重点,重点是观察理解和感悟,除了知识的增长,更重要是将认知内化后,用言语行动表达出来。熟读理解了课标以后,你会清楚到底哪些是品社课核心素养,教学任务主要应放在哪里。
有些教师在学科培训研讨中反映,教材中一节课就那么几幅图,几行字,十分八分钟就学完了,学完了就不知干什么了,这样的课没法上。教师在学期初备课和组元备课时就应该理解本册教材和本组元教材的编排意图、整体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各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教材内容,处理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一册书和一个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教材中给出的内容大都是教学应用的案例和载体,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这些案例、载体是教学法,教想法,教做法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地拓展和引领。
品德与生活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课《四大件的变迁》,教材中很简单地给了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四大件”的两幅物件图和小学生一家人对“四大件”的简单介绍。如果教师只想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图片上的内容,读读书中的几行字,那就太浅显了。在这里要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质量、先进程度等方面的比较,认识到生活质量的提高,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设想将来的生活,各方面应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思考、想象能力等,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期望、创造等学科核心素养都应在这一课中得以培养和发展。
3、准确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引领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它能让教师清楚他们为什么要教这节课,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怎样评价这节课是否完成了任务。准确设计教学目标和认真落实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保证。
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包括明确的四个部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
实现目标的行为主体当然是学生,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采用“无主句”的句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获得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2)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使教师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学生是否切实实现了能力的变化也是不能确知的。评价教学结果的依据只能是学生的变化而不能是教师的活动。如果设计者认为教学只是教师做的工作,那么这不仅仅是不成功的设计,甚至是不顾学生的不负责任的设计。
(3)表述目标的行为动词一定是可以测量、可以评价,从而是具体而明确的。这样做一方面是便于教学,另一方面是便于评价——教师可以随时观测学生达没达成教学目标,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目前教师们最常用的表述目标的行为动词是“掌握”“了解”“学会”“体会”“理解”“获得”等,这些动词指的是某种抽象的内在感觉,不具备可观察、可测量的性质。
(4)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本首先是以具体的学生也就是整体的学生为本的,作为具体的学生来说,在课程目标所说的三个维度上也是一个整体,学生的学习结果必然是一种整合性的表现。在教学的实施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不可分割的,在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和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4、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设计流程
目标确定以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目标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调研中发现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很多教学方法:调查法、小组合作、问题解决、自学法、辩论法、填表法等等,我常常觉得他们方法选的很好,教材中内容学生自己能够看懂就应该选择自学法,需要大量资料的时候选用调查法访问和资料查阅法,遇到两难问题的内容采用辩论法…… 听课时,我会不自觉地点头,赞同教师选择这样的方法。可是你继续往下看,就觉得不对劲了,学生自学任务不清楚,自学完之后,没有反馈,教师领学生把教材内容再嚼鼓一遍;小组合作时只让几个学生对脸讨论一下,能说的多说,不能说的少说或者不说,没有分工,没有规定所有学生都要参与;问题解决学习中,只是让学生提了问题,下一个环节便与学生提问的内容完全脱节了,教师备了什么样的课,就往下进行什么内容……在可惜之余也发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想选用什么教学方法就把这种教学方法研究透彻,使用规范,每一步骤要怎样处理,要达成怎样的目标清清楚楚。比方在应用问题解决学习方式时,既有提问环节、解决问题环节,又要有交流展示、经验提炼环节,甚至还要有继续追问的环节,关注生活,敏锐捕捉生活问题,热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交流合作,对未来存有好奇等,这样才能更全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是一门艺术,设计好了对学生来说,上课就是一种享受。一节好课的教学流程就像一篇好文章一样,各环节起承转合流畅,矛盾冲突提神,语言平易好懂,令人回味无穷。没有固定模式,但需要教师精心研究。一位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中第一个主题 “早市引出的问题”时,她首先从课题入手,问学生:社区有哪些活动需要我们参与;然后以在社区里开设早市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早市的优点和问题,辩论是优点多还是问题多,怎样保留优点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分析社区其他活动中存在优点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简单的教学流程中,却需要学生关注社区生活发展现状,思考各种活动的优缺点,明白自己怎样参与社区生活,怎样解决社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每个环节中,品社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的淋漓尽致。
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果说品生品社课中的每项教学内容都是在引导学生怎样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做人,你可能不信,对于教材里安排的有关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相关内容都是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可以理解,地理、历史、政治、法律等内容大都是纯知识的内容,如何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仍然要从生活出发,最后回归生活。生活中最常用的地理知识是外出走亲访友、参观学习、旅行工作等等,品社课未必需要学习系统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应用地理知识。比如要到某地旅游,需要先从地图上知道某地的具体位置,到那里需要经过的路线,乘坐的交通工具,提前从网络和书本上查取该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相关的工农商等各行业的发展、风俗饮食、特殊景点等等,其实这一查阅的过程,就是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学习与历史相关的知识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意义等,关键不是强求学生记住历史事件,而是让学生认识到小到个人团体,大到国家世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决定了事情发展的结果,学会理解分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合理处理问题,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课标中说:学生的生活极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注重学僧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6、 实现与其他学科教学或教育活动的整合。
品社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它可以与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项活动相结合。比如,品社课可以与语文课整合的内容很多:记录社会调查体会,撰写建议书,学习近代史体会,讲讲战斗英雄的故事,给远方亲朋写信等等。品社课可以与数学课整合的内容也很多:统计家里一周的花销,并计算每项开销占总支出的比例,测量身高体重臂长,学习使用比例尺制图等。品社课与美术整合的内容有: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设计不同的路标,绘制各种图例等。品社课可以与班队会活动整合:做文明少年,关心班级、关心同学,热爱祖国,品格的试金石,不可丢掉的传家宝,成长中快乐与烦恼等,既是品社课内容,又是很好的班队会素材,完全可以整合。每一种整合都是为了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灵活处理好品社课教学同其他学科和活动的有效整合,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说到方法,便没有穷尽,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基础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远不止上面的六条,需要教师用心选择、用心琢磨,灵活选用。
每节品生品社课都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试验田,教师应该清楚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要怎样培养这些核心素养,要怎样检测各种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目标清楚准确,方法得当,针对性强,不愁品社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不到落实。
以上是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点理解和体会,浅显,也未必准确,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