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与信息技术教学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7-11-28 09:57:00 点击数:
合作学习与信息技术教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经很重视合作学习了,在《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J.A.)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在学生同伴中的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小先生制”,让同学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同伴。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从古到今都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教育观念和实践。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和分类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认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从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合作学习活动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等。
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是以前苏联的著名教育流派“合作教育学”为代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阿莫那什维利、B.沙塔洛夫、M.谢季宁和H.伊万诺夫”等。他们在《合作的教育学》中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学,它与从前的教育学不同,它特别注意诱导儿童学习,特别是注意注重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他们认为,要使儿童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儿童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要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而要实现这目的是要根本改变过去那种专政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相互尊重与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这种合作的教育学是从人道主义出发,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出发,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互相合作为基础,体现了合作教育学的社会本质,其教学方法完全排除了强制手段的运用,在强调师生合作的同时也提倡在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
以师师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类型兴起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合作授课(Cooperative Teaching)理论与实践为代表。这种教学理论是针对专业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彼此各自为政的状况提出的,提倡两名或多名教师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协作,共同授课,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科研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合作授课论的代表人物有鲍文斯和胡卡德(Bauwens, J.&Hourcade.J.)。
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颇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广泛运用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我们一般意义所说的合作学习就是指这类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这类合作学习研究的重要代表文物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Slavin)教授,他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地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其他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都有对合作学习不同的看法,他们的定义大都有相同之处。
以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兴起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的“合作教学论”为典型代表,和其他三种合作学习相比,全员合作学习的特点在于其全员参与和互动,它是前三种合作学习活动的综合与统一,是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维立体互动合作,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多维立体特征,是一种理想、高效和最高层次上的合作学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