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浅析(二)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7-11-07 09:22:00 点击数:
“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浅析(二)
二、关于“任务驱动教学”
(1)教学目标片面化。强调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任务的完成不仅是技术上的操练,还有对信息文化感受与内化的要求。
(2)教学评价的简单化。重视任务完成的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忽视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重视“成品”的评价,忽视“半成品”的评价,重视优秀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褒扬,忽视不佳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表扬。一言以蔽之,评价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我们说,即使有时出现学生未能完成“任务”或完成的质量很差的情况也是允许的,一方面,如果给予充足的时间也许他们就能完成任务甚至完成得很好;另一方面,学生只要经过了自己的研究探索,做出了努力地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验),这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功。因此,要适时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努力:“如此任务,你(们)能做到,已相当不错了”,安慰和鼓励学生,克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情绪,勉励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可能下一次他(们)就会还你一个惊喜,而不是一味表扬先进,忽视“弱势群体”的存在价值。
(3)“任务驱动”扩大化。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都试图用任务驱动来教学。信息技术教材任务化编写模式的泛滥即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而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普适性。
(4)组内和组间的伪合作。任务驱动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合作,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合作的虚假性,要么小组成员各自单干,小组形同虚设;要么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救世主”,帮小组其他成员或其他组完成任务。这样必然造成不少学生躲在同伴的背影中,搭便车,滥竽充数,蒙混过关。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督,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5)对任务驱动的负面影响缺乏重视。当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时,能获得一种成功和喜悦感,对后继学习是有益的。但是对于没完成任务的学生,可能就会带来负面影响和心理压力,长久会影响到孩子自尊心的发展。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一点,势必影响任务驱动教学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