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数学 > 资源共享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感悟

发布者:cj_jyk   发布时间:2017-08-31 08:37:35   点击数: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感悟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它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个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阐述,都涉及四个方面:

    一、情境与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而遇到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就要根据课的内容给矛一定的刺激。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兴趣时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数“ 330300”,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等)谁能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再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接起来?教师在此设置的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疑惑:三个大小不等的数加上什么样的单位名称才能用等号连接?此时,教师已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同时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后,有的说:3=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3=30=300……教师一一肯定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后将这三个数稍作变化再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回答:3=3.0=3.00……教师又问:刚才像3米,3.0米,3.00……这些数量是相等的,那么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知识与技能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总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运算中出现错误,其中有知识方面的原因,也有技能方面的原因。由此,我们教师也必须从情感与技能两方面同时下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随着儿童学习的发展,他们开始逐渐摆脱以实物来表征运算,而直接获得以符号表征的运算。例如:学习“100以内的加减运算时,学生更多的是面对直接用符号来表征的运算,这是通过“20以内加减法的规则迁移来获得的。学生的思维也由具体逐渐转为抽象。于是运算错误也就时常发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有知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

1 知识方面的原因

1       概念不清。任何数学规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的,概念不清会导致对数学理解不清或张冠李戴,使计算出现错误。如:2600÷600=4…2在余数除法中,虽然运用了商不变的原则,但是却忽略了余数的位置,即将余数的处理与直接运算的方式相混淆了,致使运算错误。

2       基本口算不熟。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加以解决。口算不熟会导致计算缓慢,所有口算中只要有一个错误,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3       法则记错或记不准。有时学生算错,反复检查也不能发现,甚至告知他已经错了,让他重做,他仍沿用错误的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医错了法则且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丢落某些步骤,很大可能也是因为法则记忆不准确。如:412÷4=13这是因为对计算法则中哪一位不够除就商0补足数位没有记准。

三、思维与表达

一般来说,应用题都是先题后算,而在这里从反面来解它。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应用题的解法之后,适当地做一些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养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然后,可以故意安排一些条件和问题不能搭配的应用题让学生去组合。激发学生在辨别和判断中积极参与说理的欲望。最后看算式,创设情境编应用题的训练,也是丰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可根据下列算式和要求自编应用题。

1146+252 要求用一共的应用题; 要求用少几的应用题。

2276123,要求用多几的应用题等。

小学数学课要把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之中,巧妙地铺设语言阶梯,让学生学得深,记得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教学“32个同学做纸飞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个同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这道题主要讲了什么事情?先告诉了我们什么?再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算什么?只要说清了这几句话,学生就从应用题的生活语言中找出了条件和问题,抓住了理解应用题的关键。接着再让学生口述解题的思路;要求每组有几个同学,就是把32个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这是把数学语言”3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根据要分的总数写在前面作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后面作除数,引出

32÷4”,转化为数学式子,使学生会用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两个转化的数学语言阶梯,来发展数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必须把握好时机,多让学生。如教学第二册的比多应用题时,通过摆图片和三角形片,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后,学生已经有了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了把具体操作过渡到抽象思维。

 以上所述,仅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阅读过的老师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学习再学习,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进步。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