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委屈”了怎么办?北京四中校长这么说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7-05-10 09:30:25 点击数:
孩子“受委屈”了怎么办?北京四中校长这么说 | 思享-转载
导
读
因为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进而演变为双方父母争执,甚至引发家校矛盾的事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常常会遇到。面对孩子的遭遇,家长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孩子被“欺负”了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将孩子保护到底,为孩子讨说法?还是听之任之,完全交给孩子自己解决?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育大咖--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是怎么说的。
▲刘长铭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刘校长分享一则故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与他人相处期间产生些摩擦,受点委屈。听到或看到此类由于父母干预导致事态恶化的报道,我总会回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则新闻。
在普吉岛的某亲子度假村,一天下午,孩子们上完网球课后,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一个澳洲小孩被遗漏在了网球场未带回住宿区。当年轻的工作人员发现人数有误后,惊慌失措地返回场地将孩子带回。孩子因为在无人的场地一个人待了很长时间,又害怕又无助,脸上挂满泪水。
这时,母亲出现了。试想,此时作为母亲的你,知道孩子的遭遇后,看到自己孩子这幅可怜兮兮地模样时,你会怎么做?很心疼,很愤怒,怒骂工作人员?还是向上级投诉这位粗心的员工,要道歉,要赔偿?
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妈妈,蹲下来安慰她4岁的小孩说:“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的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听到妈妈的话后,那位4岁的小孩,垫起脚跟,亲了亲蹲在她身旁一脸歉意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的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对于这位母亲这样的做法,你会感到无法理解吗?
孩子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小摩擦,偶尔也会受些小伤,吃些亏。在这种时候,家长如何应对这些情况,才能有效保护孩子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通过和周围人的交往,尤其是和成年人的交往中逐渐明晰自己的生命角色,了解自身角色的生命内涵,初步体验社会的秩序与规范。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这样的社会化过程,但人与人又的确会有能力、素养与品质等方面的差距,问题就在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不同。更加具体的说,就是他们从周围的人群中所感知的信息不同。这些不同最终熏染出了不同的孩子。
少年丧父的孩子往往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
一种是家里所有的人都觉得亏欠他,觉得他没有父亲,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就加倍地爱他。最后的结果往往会打造出一个将别人爱自己视为理所当然的男人,特别冷漠,特别自私,毫不在乎别人感受。
而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家里失去了顶梁柱,母亲对他说,你父亲没了,现在家里最大的男人就是你了,你要学着承当责任了,有时候请帮帮我,理解我。最终,这个男孩会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自立,能够为别人付出的一个男人。
这个故事里面的妈妈表面上是宽容了这样一个工作人员,但事实上,在她让自己的孩子去安慰那个惊慌失措的姐姐时,她是把自己的孩子置于一个强者的角度去安抚他人。对于孩子来说,那个下午他被扔在网球场上的那段时间和经历就变得不再阴暗,反而那一天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因为,他被当成是一个大人,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大人,很勇敢的去安慰了一个看上去比他还要强大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会更阳光,更自信。
反之,如果这位妈妈过分地去保护孩子,在孩子面前强烈地指责控诉工作人员,那么孩子就会自我强化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他会感到自己的脆弱,这才是真正的伤害。那个下午在他的记忆里肯定会极其的灰暗,甚至会成为童年里一道抹不去的伤痕。
或许单独面对这位犯了错的工作人员时,这位妈妈也会严肃的指出她的失职。但毫无疑问,那个下午,她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是完美的,她克制住了内心的各种情绪,平和地面对了这一切,她这一举动真实而有效地呵护了自己的孩子。
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够知道,我们是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者,而且是陪伴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者。其实有时候,问题解决的关键并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一个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是否能够在做事之前有一个冷静的思考过程,思考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给孩子的影响。
但愿你我在遇到问题时,不总是那个只把孩子护在身后的英雄父母,而更是正确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