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斌宇:关于教育掐架的几点隐忧—转载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7-05-09 08:43:50 点击数:
殷斌宇:关于教育掐架的几点隐忧—转载
这几天的网络颇不宁静,两个人“一不小心”成了新网红。
一个是搏击狂人徐教练,一个是我家乡的教育局陆局长;一个是打着“打假”的旗号约架武林,一个是以“应试教育政治正确”的名义引起教育界的一场掐架。
经过几天的观察,感觉老徐的文化层次不咋地,他挑逗(甚至调戏)武林界的微博把我逗乐了,虽然说了一些略有真相的实话,但错字连篇,满口跑火车,逻辑混乱,毫无敬畏与武德,倒是像一个地道的炒作刷名气的网红;更多人开始感觉老徐有点像街头流氓斗殴、约群架,不像是武术大师之间的“以武会友”的君子挑战,更多像借搅浑武术文化湖水而炒作自己。
而作为家乡人,面对网络上对赣榆教育各种各样的评论,我没法保持缄默,真的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了。我对陆局的20页发言稿认真地读了好几遍,我感觉这是一篇深思熟虑的文章,有充分的个人思考,因而敢于顶着政治风险喊出“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极具争议的口号。我虽然与陆局素昧平生,但通过他的文字可以猜测他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而且读书很多,视野很开阔,很潮很风趣,我对其开诚布公的行事风格很欣赏,至少他很坦率,是一个耿直求实的管理者,能摆在桌面上与众多的教育人研讨(如今说真话的人已经稀缺,尤其是官员)。
但是,陆局的话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质疑的声音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一线教师。
当今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激烈碰撞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追求教育的公平、普惠,追求自由、民主、个性、创新,代表者如北京十一学校等一些明星学校;另一方面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应试质量的提升,这造就了一大批应试名校,如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
固然,寒门孩子考入名校,能迎合普通百姓的最草根的需要,产生教育的获得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庭甚至家族的命运(笔者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草根教师),因此应试教育仍是目前中国农村亿万农民寻求上升路径的一根稻草,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我们对应试教育依然存有深深的畏惧和隐忧——
隐忧之一:应试教育下老师们开心吗?
记得李希贵校长早期写的那本书《学生第二》,我记忆深刻:“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是要知道,这一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位教师,当他的家庭生活、待遇,被社会认可(地位)等都不成问题了,他们自然就会把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因此,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也能由教师去实现好。”我对他的观点非常认可。我认为: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只有更加适合的教育,教师的发展状态就是晴雨表。
去年的流行语“关键看气质”,其实教育的关键就是看教师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是否有教育的信仰、有教育的诗意、有完整的人格、有年轻的心态,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教育生活的质量。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70后教师,对农村文化、农村最草根的教育信仰、农民朴素的教育价值观有很深刻的时代印记,农村教育依然可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甚至并不比城市教育缺少教育发展的品质。尽管我的学生时代很苦,但记忆中的学生生活却是宽松和有趣的,而且我们记忆中的老师们都是意气奋发、工作热情高涨的,师生关系也是较为和谐的,学生对老师是充满敬畏和好感的。因此,80、90时代的赣榆教育绝非是单纯意义的应试教育,而是包含了丰富内涵的人文教育。
我于1996年8月成为一名新教师,开始在赣榆最基层的农村联中工作,后来调动过不少学校,感受过不同的教育管理文化,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我庆幸我和我的学生们拥有了美好的记忆,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元素或多或少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相伴,因而我们的教育有美妙的歌声、孔武的体魄、自由的阅读、多彩的休闲、深厚的情谊。
但是,我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也感受了一些应试教育元素的负面作用:学生们在分数排名面前战战兢兢,缺少灵气;老师们在竞争面前变得人际关系紧张(有的是面和而心不和),生活单调;家长们在惨烈的分数竞争中变得愈加功利,家校互信脆弱而敏感。
在应试教育面前,很多老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让度自己正常生活的精力,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婚姻幸福,成为不顾家的“先进典型”;在这样的导向下,他们的精神世界的积蓄越发贫瘠,其视界也变得越发窄与矮,也许,教材、教参、教辅就是很多教师生存的三件法宝了,而这样的成长路径无疑是极其糟糕的。
大凡成为优秀教师的人,大多是精神世界丰富和灵魂高贵的人,有自己内心的文化坚守,从灵魂深处引领学生向善、进取、创造。我很喜欢徐飞老师《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一书,我对他的思想很有共鸣,我认同他的观点:教师应该是纯粹的读书人。读书人要有读书的内在心境,也需要有读书的外在氛围,我在隐隐担忧,如果“应试教育政治正确”成为一面明火执仗的“旗帜”,教师还能安心、宁静地读书吗?
让教师不开心的教育,应试教育何来的政治正确?
隐忧二:学校抓应试教育有前途吗?
作为客居姑苏的赣榆人,我依然要澄清几点:第一,赣榆并不是一个穷、懒、馋的地方。相反,赣榆百姓勤劳实干有上进心,赣榆是一方带有浓厚鲁文化色彩的热土,有山有海有湖,民风淳朴,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第二,赣榆教育并不是应试教育的拥护者。相反,我记忆中的赣榆教育还是很有文化内涵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有了今天的赣榆教育品牌,是一代又一代赣榆教育人实实在在育人才有了赣榆桃李满天下;第三,赣榆教师、赣榆百姓也不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相反,正是因为老师热爱读书、热爱学生、忠于育人的职守,所以有许许多多教师爱生的感人典型;正是因为百姓的心中有“做人第一”的朴素观念,注重对孩子为人处世的教育,注重对孩子尊师敬长传统的传承,注重对孩子综合素养的提高,所以赣榆教育才会有中考高考持续领跑全市,才会有师生在各种有含金量素质比赛中全面开花。
但是,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调地把发展应试教育作为一面“光荣正确”的旗帜,容易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应试教育抓好了,我才有饭碗”,他会变得更加抓狂,为了平均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成绩后进的学生)”,可能他会变得自私狭隘,与同事开展“军备竞赛”(甚至恶性竞争),要让鸡也要学会游泳,要让鸭也要学会打鸣,课间要利用有限的10分钟“揪”那几个成绩永远提不上去的拖后腿的学生(只要用平均分评估教师,这一点是绕不过去的)。教育行政管理者也会因此而变得短视,“我要的是葫芦”,直奔在区域的排名而去,直奔学科分数高低而去,自然会导致管理动作变形,变得冷漠而缺少温度。而学校一旦从死抓成绩的既得利益中尝到甜头,会变得更加刺激疯狂,会用各种擦边球来变相谋求成绩利益最大化,在缺少人文的野路上一路盲目狂飙,一不小心就会翻车。
从学校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学校中的管理文化恰恰是最核心的文化。我还记得原连云港市教育局韩金山副局长意味深长的讲话:“教育急不得,教育要像农业,是慢的艺术。要相信种子的力量。”而一旦一所学校一心扑在应试教育上,很有可能埋没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他们缺少宽松灵动的成长土壤而泯然众人。
对学校而言,须铭记:“真水无香,真人无名”,应有不为繁华易素心的良知坚守,不为谋求虚假的应试政绩而浪得虚名,用真实的德育引领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法育等全面前行。如果舍弃素质教育的旗帜,必然违背了时代的方向,应试教育的路也绝对不会平坦,应试教育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险象恐怕会横生,一定会有各种不可预料的事情让吃瓜群众操碎了心。
若如此,学校又何必自我折腾到如此田地呢?
隐忧三:应试教育有坚持的底气吗?
说实话,固然应试教育能给许多草根家庭带来孩子考取大学的希望,但时代已经变了,“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家长们也逐渐看到了这一点,开始了教育的突围,开始注重对子女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这是可喜的进步。
当然,当前国家高校招生的政策确实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但我们不能因为竞争激烈而理直气壮地把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成绩最大化的教育模式当做自己的旗帜,如果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挡箭牌,那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空气是流动的。当一个地区的教育取得成功之后,其经验必然会对周边产生震动,各种参观、学习、研讨是无法回避的。学习一些好的经验无可厚非,但如果学习一些摆不上台面的教育经验,那真的是饮鸩止渴、自废武功。近期网上的许多评论中不乏周边省市县的教育同仁的发声,这充分证明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的存在。
全国的老师、家长几乎在同一天热议这篇文章,足以看出“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不但没有底气,而且充满了争议和不安定因素,容易加剧教育文化的斗争和教育族群的撕裂。
面对教育掐架后的一地鸡毛,我们不应仅仅给当事人扣上一顶帽子,我们应深思产生这样的言论背后的内外因素,要改变当下教育矛盾徘徊的现状,国家责无旁贷!必须认识到,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而做着应试教育,这样言行不一的教育危害更大。
教育减负,一直是个口号,甚至是个谁都不敢信的口号。可是落实了吗?没落实的地区被问责了吗?
规范办学,一直是个传说,甚至传说中的月亮都是圆的。可是规范了吗?违规着付出代价了吗?(当然,可喜的是,近期看到了国家加强对超级学校的治理的文章,以观后效。)
鉴于诸多因素,我们认为:应试教育肯定不是政治正确的,不应成为教育懒政的遮羞布。抓应试成绩固然有许多管理中的智慧与艺术,但更多的是强制性手段、极端功利的行走,而且不乏一些超越法律法规及国家教育政策的小动作,这值得我们警惕,这样的任性要不得!
尽管如此,我还是宁可相信陆局长的本意是一腔热血抓教学质量、谋一方教育发展,否则他不会坦然地把这样的发言稿发给老师们研讨,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场哲学里,陆局长显然是疏忽了“冷静再冷静”的原理。但是,我从许多赣榆一线教师那里感受到老师们还是非常认可陆局长的,认为他“务实有魄力”,这说明他是一个受老师们尊重和拥戴的领导,只是也许他的文章出现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表达,这也提供了一次教育争鸣的宝贵机会。
“谁持镣铐当空舞”,当下的教育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也许争议来得越早,我们就越能更早地突围,冲出烽烟四起的亚马逊,建设我们理想的教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