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艺术二
发布者:cj_jyk 发布时间:2016-12-28 15:49:17 点击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曾经片面的把甜言当作鼓励,把蜜语当作呵护,使数学课堂评价失去了实效性,学生或变得麻木,或变得贪婪,种种负面效应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究竟需要怎样的评价?什么样的评价语言才是最有效的呢?因此我们在半月谈中开展了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专题研讨,通过问题的征集、课堂对照、论坛跟帖等过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结合大家的观点与网上资源,我们搞了这次“集成性讲座”,所谓“集成”就是指集中了大家的经验、汇聚了大家的智慧,由我进行综合整理的一个汇报性质的讲座,在组织材料的过程中,可能存有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聊友批评指正。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能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认识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之前,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评价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判断与诊断同步、激励与促进并行,明理与导向共存,让学生通过课堂评价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学识上的提升,从而让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美丽!
那么在课堂评价中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呢?我想我们要实现这样四个转变:
评价原则:
1、评价主体从双边到多边的转变。
在当前教育理念下,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双边对话式到多边互动式,不仅是由老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学生,不仅是一对一的进行评价,还可以是小组内外的群体评价,不仅是真实的人物来评价,还可以是虚拟的学习伙伴来评价,例如:在某教师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做题闯关后屏幕上出现:祝贺你过关!的字样与喜欢的卡通形象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当关注评价的客体,也不应该仅仅停留与行为主体进行评价,还应关注群众性的即时评价,比如倾听者、协作者等。
2、评价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评价的形式不要局限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你的眼神、动作、手势、微笑等体态语言达到评价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引进第三者评价,比如学习伙伴的语言提示,比如电脑课件的动画效果,比如卡片评价、课堂表现记录卡等。
3、评价语言从笼统到具体的转变。
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最直接的工具,也是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给学生的评价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真心的、具体的,不能讲套话、空话、假话、大话,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夸大学生的成绩,说好话不等于绝对的鼓励,我们应当学会直面学生出现的错误,适度的评价学生的表现,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好——好在哪?棒——怎么棒?一定要具体,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判断,更要让学生知道好的程度与努力的方向,千万不要让你含糊不清的笼统评价成为善意的谎言!
4、评价效应从短效到长效的转变。
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一般都是瞬时评价、即兴评价,它关注的是学生当前的行为表现,它所具有的效应也多是短期的,但我想我们不应该受课堂的局限,而应当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一种学习成果与阶段评价、学期评价相结合,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不孤立任何一种评价形式,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让课堂评价也发挥它的延迟效应,让课堂评价也成为学生一个基本信息,为学生的长效发展服务。
如果说好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的美丽,那么好的评价就是一种生成的艺术。那么如何让评价展现艺术的魅力呢?我认为应该要找到好的评价策略:
A、以“问”促评:
不言而喻,以问促评就是教师通过提问、设问或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动他评,让学生有评价的意识。例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前的复习检查中直接提问:
例:教师幻灯片出示50+12 58+5 40+7 5+25 30+20
学生独立直接写答案
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
师:看看自己算得怎么样啊?
生:非常棒!
师:那就在自己的口算纸上画两个小星,表扬一下自己!
再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我们可以以反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以设问的形式给出评价,引导学生二次探究,也就是说将错误当成是正确的答案进行再探究,激发使其“错误”与“正确”发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矛盾是激化现有知识与固有知识的本质区别的原动力,当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则更有兴趣去探究错误的原因,才会深入的展开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才会恍然大悟,此过程真是学生体悟新知识形成过程,才会更有效地建立新知的连结点,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有助于知识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时探究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会不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带给学生巨大的乐趣,学生审美的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B、示“意”代评:
课堂即时评价时教师不但可以用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学习方式的渗透,而且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应指出的是,特别是批评学生,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要给学生“留一点面子”,不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个别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大声地呵斥,而是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巧妙地提醒他注意并改正。
C、借“物“奖评:
“给孩子兑换奖品的物质奖励才对学生有效吗?”我想对孩子的少搞一些物质评价更好些,有些物质奖励,对孩子有个努力的过程是很好的,但是有些老师在当堂课上有一些比如铅笔、苹果、学具等等这样的物质奖励。这个就不应该提倡的,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功利性。我所说的借物奖评是指借助物化的东西,给予学生一种阶段性的期盼,比如有的学校实行“好卡”是个圆形的,一边写学校的名字,一边是“好”字。每个月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都到大队辅导员老师那里领取“好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领取规定的数量的“好卡”。老师如何发给学生的呢?是上课表现好或者做作业时得到A+都会给学生一朵红花,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决定多少红花换一个“好卡”,比如我教数学就8朵红花 换一个“好卡”,美术学科每周课少,就5朵红花换一个“好卡“。学生对换取“好卡”很积极的,学生再用“好卡”到大队部换取铅笔、钢笔等。有的学生储存了几年的“好卡”可以拍卖,换自己很喜欢的东西。从红花-“好卡”-换取奖品,这样有培养学生一点意识,攒“好卡”,就是攒钱。
D、言“语“实评:
下面是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这句话对吗?
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意见分歧很大。对此,吴教师没有即时评价,而是让学生按不同的意见站成两队。
师:对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可以开个辩论会嘛!认为正确的同学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为反方。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向对方阐述自己的理由。
正方派出两位同学,吴老师给他们提供一张圆纸片。一名同学从中间对折,撕开,拿出一片向反方振振有词:“我们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一份难道不占1/2吗?”反方同学见状沉不住气,急于要反驳表达,吴老师也给了反方两名代表一张圆纸片。反方同学把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小片,向正方同学示意:“像这样把圆纸片分成两份,这一小片难道也占1/2吗?”就这样,两队还是僵持不下。
师:认为对方正确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队伍中去。
正方一些同学陆续站到反方那边,最后还剩下2名正方代表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你们不服,说明理由啊!
生(正方):这题是说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我们把圆片平均分成两份,难道不占1/2吗?
生(反方):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难道像我们这样随便分成两份,也能说1/2吗?
生(正方)……
师:正方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正方代表无言以对)好,看来是否占1/2关键要看是否把圆纸片“平均分”了!
吴老师对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没有轻易揭示正确答案,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引导学生在树观点、摆事实、说理由、评思路的富有竞争意味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知识的理解和意见的统一。我认为,吴老师采用“静观其变”教学策略比即时的直白评价要有效得多。当教师延迟评价从而延长了思考的时间后,使学生有了独立自主进行思考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联想,有了思考的真正自由,有利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勤于钻研的习惯。
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提倡的是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自信。我们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走到学生的心中,以我们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学生构建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让他们在数学的王国中自由地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