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育之声 | 课程改革:上海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秘诀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6-11-16 10:28:48 点击数:
(转载)教育之声 | 课程改革:上海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秘诀
2016-11-09 谢冬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和2012年,上海连续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三方面的两轮测试中蝉联榜首,15岁中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成绩稳居世界第一,引发持续关注。不久前公布的“教与学国际调查”(TALIS)中,上海的师资质量又受到全球瞩目。上海基础教育的这些耀眼成绩,使得国内外教育专家纷纷探讨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化的原因。
那么,上海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基础教育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88年开始,前后历经“一期课改”(1988—1997)和“二期课改”(1998年开始至今)。历经两期课程改革,上海基础教育不仅在继承中发展创新,而且始终能够把握住影响教育质量的各大关键要素,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与评价、教师和保障机制等进行系统变革。
明确培养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培养怎样的人”是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明确了培养怎样的人,才能设计相应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评价体系。“一期课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理念,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并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着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拥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到“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情感”,由“素质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需要在课程结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相应改变。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期课改”将研究型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材内容上还加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理科加强了自主性实验和实验基础上的归纳思维的培养,文科加强社会实践和实践体验基础上的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等。
课程结构:强调课程门类、时间等系统架构
课程结构反映了课程门类、课时分配等结构性要求。
“一期课改”确立了既重视基本素质又重视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设计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一期课改”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强了德育课程,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课程体系;保证基础,语文、数学、外语占50%课时,确保文理学科基础,同时增加技艺学科等;限制考试、考查,控制作业量,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等;引进职业技术因素,加强劳技学科,开设职业导向学科,劳动技术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占课题的2/3等;重视个性才能健康发展;体现发达地区特色。上海的“一期课改”初步改变了课程单一的形态,编制了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教育部第八次全国性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二期课改”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设置了由三类功能性课程和八个学习领域组成的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主要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培养,其要求和内容是最基本、最基础的,为每一个学生打好终身受益的基础。拓展型课程侧重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其要求和内容具有广域性、层次性、选择性,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机会,办出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研究型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其内容要求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在“二期课改”中,上海将研究型课程作为一至十二年级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并逐步形成了小学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为主,初中以课题研究活动为主,高中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活动为主的基本序列。此外,“二期课改”还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学习领域中,“二期课改”的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采用“合分一体”、相互衔接、分段实施的设计方式,这充分发挥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具有鲜明的上海特点。
教学与评价:强调“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在课程改革内涵发展阶段,上海强调“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改革。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或地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评价的依据。由于中国考试文化盛行,很多时候,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常常严重超越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造成“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的教育怪象。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维护,课程实施过程中背离课程标准而人为拔高难度的现象,不仅时有发生,而且日益严重,导致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因此,上海开展了历时5年多的“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对规范教学基本要求、回归教育本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评价改革方面,上海以绿色指标和“大数据”为核心进行攻关。2011年11月,在全国推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绿色指标”,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与学业成绩相关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以及上述各项指标的跨年度进步指数十大指标。在绿色指标的研究与实践中,不仅让评价成为诊断学生和教学的有效手段,而且建立了上海质量监测的核心队伍,对促进“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各个区县和学校也基于绿色指标的测试结果,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工作。
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
教研机制是中国教育独有的宝贵财富。中国教研机制组织严密、形式完备,作用不可小觑。上海各学科的教研员也是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相比于其他的教育机构,各级各类教研组织开展的活动,包括校本教研,植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有操作性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受到教师的广泛欢迎。教研员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研员的生命力来源于扎根在教学一线的研究积累,教研员的专业影响力在于能够解决学校的“真问题”,教研员的价值在于能够总结、提炼和推广有效的教学研究成果。教研员在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课程改革让教研员从原来的统一教学进度组织,转移到基于课程观视野下的教学研究与服务工作,从考试教学评比、学科竞赛安排等,转移到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分析、指导与反馈工作,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方式,转向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文化的再造。而且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生动活泼,研究力量比较雄厚,教师培训力度也比较大,十分注重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和培训提高这三者之间的协调联动,即教育改革实践依托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密切关注教育实际、教师培训注重提高研究能力。
管理联动: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课改新局面
改革方向来自政府,力量源自基层,“自上而下推动”与“自下而上生成”相结合是课改落实的重要保证。经过25年的实践和完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的实施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两级、上下联动方面,促进了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基础教育的宏观管理,调动了区县政府发展基础教育的积极性。
以校为本是深化课改的必然诉求,是“下移管理重心,激发微观主体”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校为本强调将学校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单位,从学校SWOT分析、学校课程整体设计、体现学校改革方向的教学改革、评价与管理、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等方面的整体设计与实践。以校为本也有利于调动广大学校、教师和家长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上海已经进行了为期六年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研究与实践”,就是下移管理重心,激发学校课程改革的主体性的探索。
上述关键要素的系统变革可以说是上海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秘密,但其实也不是秘密,上海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只是上海过去近30年在基础教育领域持续改革探索获得的回报。
上述内容主要来自《上海课程改革25年(1988—2013)》一书,也参考了有关专家的观点。
相关图书
书名:上海课程改革25年(1988—2013)
作者:孙元清 徐淀芳 张福生 赵才欣 著
定价:49元
书号:978-7-5444-7011-7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推荐理由:
课程改革是上海市教育改革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本书则是第一部关于上海课程改革25年探索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重要著作。作者以亲历者、参与者的身份,回顾和总结了上海课程改革从1988年开始到2013年围绕提高学生素质这个目标探索的历程,书中首次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上海这25年在课程改革方面(如课程改革方向、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教学与评价等)的创新探索,包括成果、经验、创新做法等,体现了上海课程的突破、特点、亮点和创新,对深化探索上海乃至全国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