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程,重新思考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一)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6-11-08 13:47:00 点击数:
面对新课程,重新思考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一)
新近出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中提到“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性。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体现在“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由此可见,新课标强调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传授,而应该渗透着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下面笔者结合这一观点,联系目前的社会实际以及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随着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设,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教会了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技能,为他们打开了选择学习资源的自由之门。但大家也清楚地看到网络技术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各样帮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少挑战:获取极大选择自由权的学生应该选择什么资源?可以选择什么资源?应该怎样运用资源?这是目前许多学校教育没有充分重视的问题,教师不能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于是孩子们面对茫茫的网络,经常迷失了方向,他们无法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无法进行自我管理,无法克服网络孤独感,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青少年网络问题:有的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荒废了学业,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有的学生留恋于网络游戏,甚至找周围的同学进行模拟演练,伤人致死;有的学生热衷于在互联网上聊天,宣泄自己孤独的情感;更甚者进入色情网站,所有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安全。于是,许多家长和学校又蜂拥而上反对上网,有的甚至“谈网色变”,而更有甚者,将学校花巨资建立的校园网暂停使用。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网络真的是个问题的空间吗?我们真的能永远回避网络吗?
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互联网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它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是无法回避它的。而从另一方面考虑,网络真的是弊大于利吗?的确,在我国许多青少年上网没有目的,常常沉迷于刚才所说的现象中,但另一个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在美国从幼儿园起就让孩子接触网络,而且有数据表明美国的青少年上网查阅资料、完成课题的占了一半以上,玩游戏的仅占少数。显然,网络本身并没有错,学生本身也没有错,而问题出在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有效引导上,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太多关注学生对于技术本身的掌握,忽略了技术教育中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