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如何做好信息技术课的备课环节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6-04-15 14:36:14   点击数:

    信息技术是以实践、操作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 ,具有综合性强 、重实践操作、学 生层次性差异明显等特点。 接下来根据自己的备课过程谈谈信息技术学科备课环节的体会:
    一、备好学生、备好自己
    所有的教学设计最终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对学生 学情的分析是确定教学的 起点。 曾经和一位前辈谈如何
备学生的话题时,他调侃着 告诉我一个“法宝” :你要把学 生想象得足够“笨” ,再去设计教学。刚开始听到的时候,觉得这有点谬论的嫌疑。随 着时间的推移,再把这句话翻起来细细的品,觉得还真是挺有几份道理。我们很多人 都听说过“鱼牛”的故事,也或许会告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鱼牛现象” 的出现。但是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备课过程,又何曾不是经常在描绘着我们自己的鱼牛 呢?虽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习习惯、性格特点、情感态度甚至家庭背 景等等情况我们会予以关注,但是我们又有多少时候会做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来进行 备课呢?不妨回顾下日常的教学过程,我们是否出现过自以为完美无瑕的预设却在授 课过程中出现“难产”甚至“流产”的现象呢。这个不是典型的“以我为主” 、 “以我 为中心”导致的后果吗?以“我”的认知水平去进行教学设计,以“我”的灵感去设 计课堂提问,以“我”的习惯进行操作演示。这不正是典型的鱼牛现象吗?课堂的主 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基础,我们的教学设计若是脱离了它,再美妙的设计灵 感也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每一课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教材默认 是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已经掌握,但学生的实际情况怎样,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他 们是否有能力应对即将学习的新课知识?如果不足,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采取什么 方法补足?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新课中的一部分知识,教学设计中应采取什么方法加 以提高和巩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低身心,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站 到学生 的高度去考虑问题、去设计教学呢?
     备好自己主要是解决好两个心态问题: 1 、关于学科的定位问题:存在这么一种说法,信息技术
是边缘学科是名副其实的 副科。面对这样的说法时,我们这些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同仁又该如何对待呢?信息 技术行业作为 20 世纪的新兴行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成为 21 世 纪的中流砥柱。当今社会乃至将来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并掌握一 定的操作技能,所以我们必须当然不让地以主课的心态去对待本学科的教学 、用心培 养未来社会的主人。2 、提防出现授课的“疲态”问题:限于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信息 技术教师往往需要担任整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的信息课务,形成同 一节课内容需要重 复十多遍的情况。所谓“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授课者 就容易出现“疲”态“倦” 意。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 因为对于每个班的学生而言你上课的内容永远是新 的,永远是第一次。 所以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原则,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保持“常 新”的状态去上好每一课。
     二、根据课题,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 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我们 作为教材的实施者一方面根据教学参考书研究信息技术
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 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 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另一方面需要 根据本校学生具体的学 情,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编排处理, 合理地选取与编排教学内容是实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排时,需要站在全书的高度进行整 体的把握,大胆取舍与整合,综合考虑知识自身的内在逻辑联系,教学目标的需要, 学生的可接受性等因素,并形成有机整体。 例 如七上第一单元 ,由于我校生源比较杂有不少的外地生,存在小学阶段从未接 触电脑的情况,若是按照教材的流程授课的话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对教材做了 如 下的处理,直接将第三课《介绍我自己》的 部分内容先提到第一节课,让已知学生指 导未知学生先熟悉鼠标键盘、认识桌面,再尝试使用记事本 。通过这样的处理既照顾 到了那部分初学的学生,又让已知学生能够在担任小老师的过程中一方面温习小学掌 握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为日后的教学过程培养优秀小组 长打下基础。
     三、备好教法
    教法是实施教学的手段和途径 ,它 的确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 老师的自身特点进行认真的择取和安排,以便使教学和谐实施。在信息技术
教学中常 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 方法,其中“任务驱动法”尤为常用。在“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计是该教法的重 中之重,任务设计的成败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设计好的任务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不光学知识,还可学方法。 首先,任务设计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进行。教材中已经体现出任务驱动的思想, 提供了很多可供操作的任务,但任务的细化和具体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 动中完成。其次,设计的任务应做到教学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为学习而设计就是要把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放在首位。再次, 任务的实施需要体现出灵活机动性。经常我们在实施任务驱动的时候经常会依照这样 的模式进行: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评价、反馈、小结。所谓“教无定法, 教必得法” ,我们可以在任务的实施上可以尝试做 适当的调整。例如在 windows 基本 操作的学习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只介绍一个平台——资源管理器,只教一个小技 巧— —右键,只教一个方法 —— WWW ( W : who ,操作对象; W : where ,在哪里操 作或从哪里到哪里;W :what ,做什么) 。然后设置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windows 中复制、 移动、剪切、新建文件夹等基本操作。这样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 疑问进行操作学习,虽然课时数会增多,但是所有的操作都是在学生处于“似懂非懂” 的状态下去摸索探究出来的,效果远比教师演示一遍学生跟着操作一遍这样的授课模 式好得多。正是印证 了老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
     四、备好学法,并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形成课件或资源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目前比较新的学法为基于网络环境下交互式学习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
教学以传授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形成了“讲解、示 范——模仿练习——指导、纠错——总结、讲评”的再现式的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教 学策略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 重视教师的“教” , 而轻视学生的“学” 。基于网 络环境下交互式学习法就是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学习资源的制作、共享 与传播,形成开放、高效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利用公告 栏、聊天室、课程专用讨论区和 BBS 等工具进行交互学习。我们目前可以在 Internet 环境下(或虚拟因特网环境下) ,把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组成一个个网页, 然后用超级链接的方法把各网站的网页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内容较为丰富的学习信息 资源,并设计、编制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 的 引导、帮助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进行多方交流。
     五、备好环境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
课程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 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对授课环境进行必要的准备 和调试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1 、硬件环境 所谓硬件环境指的是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物理系统。 在上课前我们 需要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 , 尤其是在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授课内容时。农村中学由于受限于资金等问题,大 部分农村学校的电脑配置较落后,加之使用频率较高,导致机器故障率也比较偏高, 所以若是未对这一准备工作予以重视的情况下,上课容易演变成“教师 疲于修理电脑, 学生乐于无所事事”的乱课。 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前五分钟进 行开机调试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准备几台 “备用机” 。 2 、软件环境 软件环境指的是运行于计算机硬件之上的驱 动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实现某种目的 的软件系统。包括必备的教学软件如网络教室,授课内容牵涉到的学习软件或课件等。 尤其是用到 flash 文件时, 由于某些机器未安装 flash 插件将会导致文件无法正常播放, 由此会导致扰乱授课流程甚至破坏整节课的教学设计。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