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的心得体会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5-12-23 09:40:35   点击数:

《品德与社会》的心得体会

长海县大长山小学  孙景茂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体验性学习策略就是这种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试图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品德与社会》新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学科,开放性是他的基本特征之一,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之中。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关键要教师做出合适的选择:

(一)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不同年级的学生,他的理解力、知识水平不同,它所希望探究的内容也不同,如低年级他接触的事物相对较少,他对事物都有新鲜感,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好动,选择走进大自然、走进家庭非常适合,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从不同的场景中去体会。

如二年级的《家里来了客》,着重培养儿童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从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小猴两次做客前后有所变化,课中安排学生先看动画第一次做客的情景,然后由学生表演,体会第二次做客主人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从而明确做客的正确行为。正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能事半功倍。而在高年级中,设置了我的祖国内容,如五年级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着力于向儿童抒发一种深邃的人文情怀,它们要召唤的是儿童对祖国的认同与归属之情。这时就可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充实教学内容、书籍、网络、博物馆、教学内容就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并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如本地县志、历史学家、历史古迹、见证历史发展的老人等等,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意犹未尽之感,怎么有这么多的知识我不知道的。这才是走进生活的第一步,发现生活的中的知识,挖掘生活的宝藏。当然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也要适时指导,一滴水在大海的滋润下欢快的奔跑,离开大海的滋润来到岸上,这滴水马上就会干涸。面对不同的学生,甚至是不同的班级,内容上也需要筛选,找出最合适的,才能发挥学生的特长。

(二)选择适宜的形式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化,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如在三年级的《平安回家》一课的教学中就采用这样的方法。在课一开始,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屏幕出示:⑴播放“不注意交通安全造成师生意外”的片断录音。⑵出示有关交通事故给人民带来危害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你看了这起交通事故的片断和图片,有什么感想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或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出研究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安回家》这个主题。接着让学生从课文和网络里获取信息,这里面包含交通案例、交通标志、交通规则、警示语等。其中在“我在路上”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环节,让学生在动画设计的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错误,纠正后才能继续前进,从而学会基本的交通常识。这期间涉及如何过马路,需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绕过工地、不在马路上拍球等多项内容,不经过一番思考是不容易回家的。善于运用网络、勤思考的同学很快找到窍门,一下子就达到目的。确实网络为各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了小学生的信息搜集、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而在一二年级学生中,游戏模拟表演是最受欢迎的,就是把生活的舞台搬到了教室。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让每个学生加入其中,认真体会操作。表演,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小孩子生来好奇、好动、好模仿、好从事游戏。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图文一体,形式活泼新颖,对学生的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组织学生表演。如《家庭树》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来掌握称谓及区别这些亲戚与父母、""与他们子女的关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曾接触过这样一所学校,主体设计是“安全”,在低年级中他们准备了“地震”这一活动。一个简易的地震发生地,篮球架木板放上课桌,“地震来了”开始晃动,看看学生会怎么做,跑来不及了,咋办?保护自己,钻到桌下,拿起书包护住头,一开始还不能反应过来,在教师的指点下,纷纷学会了自护。你能说这样的课不好?

(三)探究不同的程度

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内容标准在不同年级有所区别,逐步提高,一二年级侧重自我、社会、自然;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和家乡;五六年级侧重祖国和世界。如同样是打电话,一二年级学会打电话,知道拨号码,听声音,说情况,如遇上火灾等突发情况能说出家庭的具体地址。而到了三年级《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也涉及到打电话,在此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能够简单描述事件,发生了什么事,能否先自救或呼救。当然到了高年级要求更高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意外,在马路边怎样打电话报警求救?说出大致方位或标志性建筑。确实把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等课程合并为新的综合的课程,教师们就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品德培养更多的回归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权利,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顾名思义,是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中。三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悟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却不是孩子生活的简单翻版,即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又高于儿童的生活,即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又有效引导儿童生活,教育者就应该遵循孩子的需要来进行教育和引导,反之则是无效的教育。

一、品德培养应融于生活社会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脱离生活的道德必将使道德抽象化,脱离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会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检验而流于形式。回顾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虽然注重于一课一得,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明理、导行,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形式脱离学生的生活,教师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学得更是茫然一片。因此,我们教学时,就要真正让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努力让学生置身于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他们对生活体验、认识和感悟,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如“美丽的秋天”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以发现秋天(室外活动)---欣赏秋天(画面展示)---描绘秋天(教室布置)---走进秋天(参观调查)--赞美秋天(表演联欢)等一系列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融入秋天中去,真真切切的感受秋天的成熟与丰硕。由于活动的形式多,而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平常事,所以孩子入保持了强烈的参与兴趣,他们不仅把秋天带进了教室,还为秋天创造了许多精美的作品,如秋天的诗,秋天的画,秋天的故事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体验到了秋天这一收获的季节带来的喜悦和劳动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果实。

二、品德教育应高于生活社会

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特别要贴近儿童的生活,重视儿童对生活的体验。但教材内容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需要和情感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化、综合化的内容。我们除了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外,还要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在教学时,常常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故事、展览、竞赛、表演、演讲、辩论、游戏、参观访问、调查,还有小制作、小实验等,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每次活动后,我都要带领孩子们一起回忆在活动中的感受,引导孩子们对活动展开评价,如在活动中大家是怎样合作的,同学之间是不是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自己有没有积极参与活动,自己有多少作品被展出了,你还认为谁在活动中表现最好等,力求通过对活动的评价和自我评价,来深化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提高孩子们的思想认识,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课堂的教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他们的认识没有结束,继续向家庭、社会这样的大课堂里延伸,同时我们的教育也得以不断的延伸。例如:在开展“我的这一年”主题活动时,教师就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发现自己身体,行为,学习等方面的变化,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进步。课堂中我以展览会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进步,以画成长手册的游戏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进步,创设 “好朋友的悄悄话”和 “听爸爸、妈妈、教师的信” 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进步,一系列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成长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喜悦。在孩子们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优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也做出评价,帮助孩子们找准努力的方向,为孩子们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起到推动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品德与生活的整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因此,我们要为孩子们开辟更为广大的生活舞台,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充实到教学当中,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的生活,让他们感觉到生活是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不断地锤练和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