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实施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5-10-20 10:02:00 点击数:
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实施
作者:范 谊 广州市海珠区教师进修学校
为了使集体备课这一平台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距;求同存异,彰显个性”的初衷,我们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特点,采用“模块式”进行集体备课,并建立相应制度使教师人人参与其中,保证备课质量。
1.择长备课 综合发展
我区校际间的信息技术教学力量较为悬殊,规模大的学校有七八位信息技术教师,小的仅一位。因此,我们针对各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情况确立了“大校独立承担,小校联合协作”、“强弱结对,骨干牵头”的实施方案,以一学期为一个阶段,要求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有具体的备课任务。
模块的备课组长根据本校备课组或备课联合体内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兴趣专长等,按共同约定的思路分配任务,分别撰写和准备整章教学规划、各课教学安排、重点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课件、素材、成品、课程网站等)、练习题、学案(制作帮助)等,从而有效避免了将集体备课局限为中心学校备课或是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共享。
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分配集体备课任务时,我们在保持择长备课,保证质量的大前提下,适当让教师尝试各种不同的备课任务,避免了青年教师只从事技术开发,老教师仅胜任课堂教学,专业能力不断退化,教学风格过早定型的现象。
2.规范程序 营造氛围
在集体备课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有坐享其成的思想,极少数教师研讨时一言不发,复制他人资料时奋勇争先;二是有时备课活动不紧凑,有东拉西扯现象。为此,我们制定了集体备课参考程序,充分利用好时间,使每位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都能深入参与其中,杜绝“思维抄袭”的现象。
①中心发言:30分钟,内容包括章节授课规划、各课简要安排、本章重点课时的说课(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环境分析和教学法分析、资源使用演示、习题和学案的编写说明等)。
②学校个案修订:15分钟,采用头脑风暴法独立进行,将个人体会回帖至教研博客。
③学校个案完善:20分钟,分层研讨,交流学校个案,提出建议并进一步完善学校个案。
④分层代表汇报:10分钟,每层派一名代表发言,组长结合以往发言教师及发言质量负责协调和推荐。
⑤形成标案:5分钟,由中心发言教师承担。
⑥前一次集体备课的实践体会交流(10分钟)。
以一次全区集体备课为例。许多教师认为教材必修模块“信息的编程加工”中的例子不能很好地体现Visual Basic的可视化特点。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理解程序设计,而且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因此,我们选取了这一节作为集体备课的重点来分析。中心发言学校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整合建议,设计了控制小球向各个方向移动的程序例子。另一所学校则根据本校生源特点在原方案上提出了加入循环结构的设想,将学生自己设计小球游戏作为教学切入点。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认为,此课修订后更符合学生希望了解程序设计是如何实现电脑游戏这一需求,而且实践任务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实施,可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果然,实施后,受到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要实现“以对话为场景、以师生互动为中心,以探究为动力”的课堂教学新要求,单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团体协作的集体备课使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变得更易于实现。“倾听、思索、对话”成了每次集体备课的主题词,10余人的“沙龙”式研讨型教研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充分的话语权,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是任何其他教研形式所不能比拟的,集中教研的优势在此尽显。网络教研则在减轻教师奔波劳碌之苦的同时,将集体备课活动的研讨过程及各种资源长久保存,教师个人的成长轨迹尽显其中,一目了然。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博客中写到:“作为一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承担全区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的任务使我战战兢兢,备感压力。通过备课组的合作,尤其是组长王老师的指点,我的任务完成得还算基本顺利。相信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下,收获将伴随着我的付出,汗水积攒起成功的希望。”
3.审核把关 确保质量
中心发言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每次集体备课活动的质量。为确保正确的教研导向,我们以教研会委员和中心组成员为班底成立了发言材料审核小组,轮流负责审核每次中心发言的有关材料,并提出修改建议。要求发言材料必须提前两周交给教研员,再由教研员分发给审核员。审核员审核后,在活动前一周向发言学校提出修改建议,发言学校提前三天完成发言材料的修改并将修改稿返给教研员,由教研员将有关材料上传教研博客供教师提前下载浏览,准备各校的教案附稿。活动后的“标准教案”由中心发言学校修改后,于下一周再次上传到教研博客。各校在教学实践后,以学校为单位在教研博客中撰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