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规划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5-10-13 09:59:00 点击数:
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规划
作者:范 谊 广州市海珠区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范 谊 广州市海珠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规划
教师之所以愿意参加全区集体备课是希望通过聆听、思索、交流和分享获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最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备课负担。因此,质量是维系区域性集体备课正常运作的关键,健全的制度是质量的保证。为此,我们与区信息技术教研会委员、中心组成员反复筹划,出台了《广州市海珠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集体备课方案》,规范集体备课的开展。
1.以“准分层”组织备课活动
据了解,不少学科实施区域性集体备课都是先根据生源状况将学校分层,再开展活动,力求更多的共同话语。我们调查后发现,学校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设施条件和师资水平,而不同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其实并不大,因此在“分层”上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迫切。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总数偏少,片面强调分层、按年级、分模块(目前我市信息技术课在高一和高二开设,分必修、网络和多媒体三个模块)备课会使每组仅剩下5位教师参与研讨,这显然不利于集思广益。所以本学科的集体备课通常在分年级后,先统一进行中心发言,再按学校的层次(教学环境、设备条件接近的学校教师为同一层次)分两组对中心发言的内容按本校实际进行研讨、修订,力求在平衡中取得最大的备课效益。这种分年级后先集中宣讲,再分组研讨的集备方式我们谓之“准分层”。学校分层如下:
A类(省级学校)——41中、5中、97中、南武中学、中大附中。
B类(市、区级学校)——42中、76中、78中、95中、北大附中、海珠中学。
2.建立相对统一的备课标准
区域性集体备课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备课能创造出优秀的教学方案,而且可以为学校内部的集体备课起到示范作用,提升校内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为达成此目的,我们制定了以点带面的工作策略,以学科集体备课相对规范的学校为龙头,先进行集体备课和中心发言,无形中设立了活动规范与发言的质量标准,以此带动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如2007学年第二学期的区高一信息技术教研与集体备课工作任务安排如下表。
实施中,我们以“逐步推进”为原则。第一年主要是尝试和体验。第一学期侧重于“方法示范”,分章节进行备课;第二学期以基本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备课,使集体备课内容能在本区内通用。第二年逐步完善各模块每节课的教学方案。每次的集体备课内容要求与下一次的集体备课内容完整衔接,从而覆盖整册教材。
3.协调教研 提升实效
为使全区的集体备课工作既符合教改精神,又贴近课堂教学,我们在每学年进行的8次集体备课之余,还安排了两次常规教研,以提高集体备课实效,避免闭门造车。一次是请省、市教研员,高校的专家、学者或知名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师困惑的问题,进行指导与对话。另一次是挑选一位承担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的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备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