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二)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5-09-16 10:24:00 点击数: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二)
作者:吴连裕 来源:佛山现代教育技术网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本质是什么?教学追求是什么?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苦苦思索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将课堂教学仅仅看做个体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道德生活,从而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文所展开的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实质上就是要力图唤起教师重建课堂生活的热情,以实现由“传统课堂”到“有效课堂”的教学转型,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两方面的共性问题。一是教师问题。主要表现为基本功不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差、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等,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以致课堂教学失控。二是学生问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一、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整体学习效率低下。
基于上述问题及成因,笔者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设置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对比两张图片“找不同”的竞赛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赛,尽快找出两张图片之间的细微区别。当学生找到不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两张图片变得相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主探究“选框”、“填充”、“魔术捧”等工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通过上述情境的设置,学生的求知欲被进一步激发,能够以较好的状态进行自主与探究。
2.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教学任务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通过它可以有效组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重操作性的特点为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提供了素材,也为教师实施任务驱动提供了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设计,以使其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设计还应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并分解成具有一定联系、一定难度梯度的小任务,体现学生在任务中的分工合作。
影响学生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能否建立一个合理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人数严格控制在3~7人,以实现功能与效率的最大化。还应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进行网页制作复习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求职简历”的网页,包含文字简介、动画、图片等内容,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学生按图片处理水平、动画制作水平和策划能力异质分组。通过这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合理预设引导生成
预设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备课。生成是指教学过程中有新资源生成,也有过程状态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预设,没有生成,课堂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学生是观众;只有生成没有预设,让学生自导自演,会造成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或回答不周到,或理解模糊,或没有深入挖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引导深化,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案例:在进行Excel中“数据累加”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选用某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表作为教学素材,预设教学目标为:掌握工具栏中“∑”求和工具;掌握地址栏中的公式;掌握SUM、AVERAGE等函数。
通过教师的提示或演示,少数学生较快完成了任务,大部分学生速度较慢。这时,教师要求已完成任务的学生对上述表格中语、数、英三科成绩做一个统计,放入“总分1”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针对学生中有把公式用错的情况,教师指出Excel编辑栏中“=SUM(B2:I2) ”是指B2到I2之间八项数据的累加,而“=SUM(B2,I2) ”是指B2和I2之间两项数据的累加。这样,引导学生生成了连续数据与非连续性数据的累加方法。操作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求每学科的总平均。这就涉及列向求平均值的教学内容。教师提示学生,当求平均值公式出现后,应注意操作范围的选取。如语文学科的平均值公式为“=Average(B2:B10)”,而不是“=Average(B2:I10)”。通过学生的提问,“纵向”设计任务的问题随之得到了解决。
4.展示作品客观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特点是操作性强,学生的许多操作可转换成成果或作品。例如,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h动画制作、PPT幻灯片制作等内容的任务操作,其结果完全能以作品形式进行存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前演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这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拓宽了他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的渠道。
评价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
案例:在用Photoshop设计“个性名片”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素材来制作自己的“个性名片”。作品的设计要求为:有文字、有图片、整体效果好等。作品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提交作品、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利用网络服务器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通过作品展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出了一张张精美的名片。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的教师关心学习操作的结果,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与引导;有的教师拼命追求学科技术与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该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造成学生机械学习与无趣学习,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这些问题仍需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