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中国式学校》之外的中英教育(上)(转载)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5-09-06 14:22:12 点击数:
BBC纪录片《中国式学校》之外的中英教育(上)(转载)
2015-08-20
近日,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引发中英两国民众对教育的热烈讨论。8月19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携手搜狐教育、英国百福教育联合在北京、伦敦两地同时举办现场沙龙,并进行线上两地互动。
现撷取部分精彩发言与您分享:
夏谷鸣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注:纪录片中担任数学教学的邹老师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
首先不能因纪录片中很小的样本就相信英国教育如何,中国教育如何,媒体也有可能选择性地进行报道。我们在解读过程当中,要有一个批判性思维。我们要知道BBC搞的项目,搬过去的中国式教育,未必反映中国现状教育,比如12小时待在学校里面,在中国也许有这种学校,未必是全部;再比如每天升旗上课,据我所知,我们学校一周升一次旗而已。他给你规定好了,就这样做,你有班主任就安排班主任,升国旗就升国旗。我们要有批判的观念去对待它。
中国教育能不能在英国落地开花,我不关注,我关注东西方有很大差异,怎么吸收外面利于我们教育的东西。比如两大哲人,苏格拉底和孔子,苏格拉底是提问启发,孔子是回答问题的,演变了我们当下教育思想的差别。我们要去借鉴他们在基础教育当中,如何给学生自我空间、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总之,要让学生有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思考,独立思想的机会。
房莉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副研究员
去年,我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我的女儿在英国的公立学校读了多半年小学。今天在这里主要作为家长分享一些经历和感受。首先说的是BBC纪录片里面有非常大的误区,这里面的关注点或者冲突点特别强调纪律和规则,貌似中国的这种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英国公立学校对纪律要求不是那么严,不是要求服从,这是非常大的误区。中英教育的差异,不是在这个方面。接下来谈一下中英教育的四点差异,前三点不存在中国好还是英国好的问题,任何一点走到极端都是不好。
第一点,中国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的小学教育,跟英国个性化的教育的差异。在中国,大家都有统一教学大纲、教材,同时,在小学,语文老师只教语文,数学老师只教数学。但是在英国,首先没有教材,女儿上学第一天什么都没有拿就去上学了。他们一个班30个孩子,配有1个班主任、4个助教,主课是英语,像我们的语文。数学、英语、阅读、IPC(International Primary Curriculum 国际小学课程是一套利用创造性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集学术教育、个人发展和国际化学习为一体的面向全世界的孩子的课程体系。)四门主课由一个班主任承担,其他为辅助班主任。他们教学分成不同组,每一门课分组不一样。在中国更重视标准化,差异化,我们的基础可能打的比较好,我们教数学有十几年数学经验的老师。英国那边的好处,不是要求所有孩子达到一样的要求,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要有他的特色和特长,可能有不同的方面要补充。
第二点,个体教育和小组学习的差异。中式教学,老师上面讲,所有学生面对老师,学生之间不允许互动。中国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太注重自我,或者中国孩子不太具备合作精神。但是在英国除了学业方面之外,通过小组学习,培养了孩子合作精神。中国教学很遵守纪律,控制起来比较容易。这反映了中国教育以外的理念,很多东西是从管理角度出发,不是人的角度出发。
第三点,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我举一个小的例子:在中国小学,学校有一个男生喜欢她,因为小孩不知道怎么表达,男生老惹她,她就把人打了,有一点点轻伤,我被叫到学校,老师认为你打孩子是一个问题,但是小男生骚扰女生不是问题。我的孩子在三年级时去了英国,有一个叫大卫的小男孩骚扰我女儿,每天说,“你喜欢我吗?”后来副校长给我打电话,说对不起有一个男孩经常骚扰您女儿,我当时心提到嗓子眼了,我说是不是把他打了,他说没有,他说我已经跟小男孩讲了,他不会再骚扰你女儿了。他们对孩子的心理非常保护。在中国,我女儿班上有一个孩子,其实多少心理上有点问题,学校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应对这样的孩子。但是在英国这关爱非常普遍。学校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标准来评估你的孩子在心理、精神、能力上各个方面是不是达到了平均化的水平,是不是能够跟上学校的进度。如果跟不上,一定有老师干预。在英国,我女儿的班级有30个孩子,有一个专门的老师关注一个专门的孩子,有两个老师花一半的时间应对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我自己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对孩子心理关注到什么程度。
第四点,对于权威和尊重的理解,是中国特别要向英国学习的地方。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对于权威和冲突的体现,老师会觉得你对我不尊重,但是在中国不存在这样的情况。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教科学的老师发彪了,“你们这样的学生之所以比中国学生成绩差,就是因为你们不遵守纪律”。当时有一个英国女孩说,“你太野蛮了,太不尊重别人了。”中国的尊重是一种权威的尊重,是要看“尊重对象”的。英国是对主体的尊重,不管你是扫地的,还是校长,都要尊重。
熊永昌北京市一零一中学 副校长
我在一线教学,应该说从理论上没有他们感悟那么深刻。事实上我到英国也进过英国的课堂,也有英国的学生过来我的中国课堂里面上课。但是我在BBC纪录片看到的英国学校和学生(和我接触的)不一样,我大致说两点:
首先,对这件事情本身,媒体关注教育比关注其它要好。第二是中国变大了,中国开始走出国门,开始有自己的声音,不能说中国教育一无是处,英国的BBC教育界也不会关注到中国教育的情况。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关注中英对比,相互学习。
谈一谈我对视频的理解,从我看过的两集当中,看不出太多中英教育的对比。视频呈现的第一集有点像喜剧,有点夸张。这些老师在真实的课堂上是不是这样?英国的学生在真实的课堂上是不是这样?后面的真实性要强一些,但是也有很多夸张成份,包括矛盾的冲突,这个片子能体现什么?看到五位中国教师的表现和一个班50个英国孩子的课堂表现。我们从这个课堂表现当中,从50个孩子的身上能看出英国教育的特点吗?我觉得很难。从5位老师身上能看到中式教育特点吗?也很难。
首先说英国学生。我走进过英国、美国、德国的课堂,他们课堂上的要求不是没有纪律的要求,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认真的。
第二,中国教师的表现。因为我不好对每一个教师做评判,纪录片中除了个别老师的课堂表现有点现代中式教育的特点之外,其他几位老师,我们现在的课堂也不这么干,包括灌输式地教学,对纪律的要求,不要提问题,听我讲,我是老师……
现在我们在学校,在课堂也不强调说,父母和教师的话都是全对的。课堂它是交流、互动、探讨式的。再比如对科学课的灌输式,“这个公式记下来,我讲什么你听着记笔记。”至少中国大多数的课堂不是这样的,我相信这个实验放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课堂上,用50个学生做实验,中国学生也会逃课。
为什么有冲突在里面?因为设计的背景有几个地方没有处理好,一是小班化,大班化的问题,中国大班化是有现实条件的,没有老师喜欢上70人、100人的课,那是不得以为之,我也想上小班的课。二是英国的学生本来是二三十人的课堂,现在弄到50人,再加上老师的选择有问题。首先清楚这个学生的基础,即能力水平;其次是思维水平,没有起点,这个课说白了就没用,因为你的对象不对。三是英国学生之所以有这个表现,他觉得这是一个游戏,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作为电视节目,是不是也需要矛盾冲突?是不是一开始矛盾冲突越厉害,大家的重视程度越高?
互动讨论:
主持人(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刚才听熊校长的发言,感觉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好评比较多,认为这五个老师带去的课堂不足以反映中国教育的现实。可能熊校长来自于北京重点学校,在中国99%的学校都不是你们那样的课堂。为什么中国要实行严格的纪律?严格的管控,就是因为班子太大,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的教育文化可能跟人口规模相关。因为在孔子的时代,他的教学模式也是灌输式的,死读书。教育文化的传统到底怎么样,很复杂,需要深究。你们认为中国式教育是不是好的教育模式?因为他现在正在走向世界。
夏谷鸣:一个教育好与不好,要结合社会形态和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情况来说。
熊永昌:我觉得中国教育过去几十年无疑算是成功的。中国教育走到今天,过去成功并不意味着你未来是成功的。我们要面临改革,因为从经济发展来讲,可能我们那一代问题面对着生存问题,对生存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英国福利太好了,没有生存的压力。
主持人:无论美国、英国,引进的恰恰是我们要改的统一训练等等。
夏谷鸣: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看问题要多面来看,欧美国家也没有从官方角度、学术角度来说学习中国教育。就拿BBC来说,我不知道英国那边的会场,我自己冒昧猜测一下,也许背后有很多因素在里面,比如选民需要,普通老百姓对教育不满,英国选举问题等等。我提到过,对于英国教育来说,未来竞争对手不是来自于法国、美国,可能来自于中国,原来不关注中国,现在来关注你了。他是在研究你,这个事情起因还是考试,中国学生在PISA考试考了第一。我在中国教龄36年了,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看法,中国学生这么久以来,不管怎么样考试水平非常高的。PISA考试,我们采样采了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人家采样在什么地方,就不知道。
主持人:中国第一次参加PISA考试的时候,贵州省的数学成绩跟美国成绩相当。
夏谷鸣:有这个问题,中国孩子的数学非常强,走向社会以后,到底多少人沉浸于数学研究?在欧美一些国家如果一些孩子对数学感兴趣,他会一直在数学上(专攻)。
主持人:大家看到第二集里面有一个英国学生跑步的问题,他跑三圈没有跑下来,感觉非常丢脸,就哭了。这反映出对学生的成绩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控制在最低限度,好像一般来说不允许把学生根据成绩排名,贴标签,其实是有这么一些规则。
房莉杰:杨老师说的这一点,就是我分享的尊重和保护,很多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对学生要保护,避免竞争,避免对心理伤害,更大程度要建立自信。
夏谷鸣:现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必定导致竞争,我们就是一个淘汰性考试。这个背景下,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真的需要缓解,真的要减下来。
主持人:在日本,至少在小学阶段严格禁止竞争的。没有什么班长,三好学生,体育项目都没有比赛,只分为红队和白队,只有集体竞争。都是团结、合作、友爱。从文化来看,中国教育文化和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别是根本性的。
熊永昌:我们确实有需要向人家学习的地方。我们竞争过于年龄偏小,向下延伸太多,甚至进幼儿园就要考试,这个年龄段,你给他过度竞争就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心理发展是否健康的问题。
主持人: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到了大学竞争完全消失了。
主持人:从废除科举以后,中国教育主要向西方学习,现在西方开始向中国学习。从这个片子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几位觉得中国的教育模式究竟能不能有效地输出?能不能在英国落地?中国模式究竟能不能实施?我知道中国很多名校开始到美国办学了,开始办奥数班了。
夏谷鸣:简单模式输出,我觉得英国人也不会那么傻。对于我们来说,更多地学习他们开放问题,鼓励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问等等,可能更多是融合平衡。
熊永昌:看中国教育的模式特点到底是什么?要输出什么样的模式。
主持人:高标准,严要求,强控制。
熊永昌:片子所呈现的模式,肯定落不了地,生不了根,发不了芽的。可能中国还有一些好的做法,大家相互学习。
房莉杰:英国并不是没有评价,英格兰的评价委员会会对所有英国公立学校做出评价,评价分成四个等级,但是这个评价标准里面,没有像我们说按照成绩。在中国几天一小考,一个学期一大考的情况,在英国没有。
主持人:这是问题的核心,为什么今天说中国基础教育比较好,因为在PISA获奖,我们也知道很多学者抗议,这个评价误导中国教育的发展。
夏谷鸣:为什么要推出这个PISA,他们思考问题都是站在未来思考,OECD成员国未来30年怎么样?必须预测一下孩子未来怎么样,要通过当前考试数据分析一下。比如说上海学校考了第一名,未来二十年是不是成为国际第一,我们可以思考的。第二个,我们中国学生去参加,操作程序不清楚,我们对考试往往有一个应试准备过程,抽出一周或者两周时间应考西方没有。对于我们PISA考试第一名,要冷静去思考。很多年以前,我们学校有很多合作姐妹学校,有一个是慕尼黑过来的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居然发现我们中国的学生能说七七四十九,这怎么算出来的?按照我们这个体系去教,教会这个题目怎么去学。看我们应试教育训练到什么程度,看到题目就知道答案了,你来考的话必然,这是自然现象。
房莉杰:其实我特别同意夏校长讲的,对这一点没有什么好讲的,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中国教育是标准化教育,英国教育是个性化的。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国家来讲,这个模式有多大程度是可以复制的,中国教育有大纲,有课本,再差老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在英国没有大纲、课本情况下,一个班主任要教很多课,对老师要求非常大。我们在标准化这方面比他们强。
主持人:教育质量主要依赖高水平教育系统。
主持人:关于英国的私立学校,房老师有没有什么见解?
房莉杰:我是不太了解。比如说所谓教育公平性,确实是看到比较有钱或者上等的家庭的孩子从事的是某些固定的职业,比如投资银行家等;普通中产阶级的家庭的孩子,毕业后会做一些工程师,蓝领的家庭培养蓝领。但是这里面的误区在于,这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我们不能用一个社会融合性的差异所造成的一个社会流动,就是社会分层的不公平,来简单推论成教育问题。英国学校的自主权非常小,申请学校要到区教育部门申请,学校是没有自主权通过考试招生,也不能选拔好老师。从这个角度来讲,比较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