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琴-学习体会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5-07-08 14:58:03   点击数:

学习体会
杨秀琴   2015-6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正如春风润浸品社课堂,讲座前我只是套用模式在形式上运用了模式,但读了栾老师的讲座,我感觉到“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思想,它和我们之前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有些差距,以前的“导”是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圈套”中徘徊,是教师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的设计只是表面上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而实际上教师仍然是幕后的操控者,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先学后教”将学生推到了教学的最前沿,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无知和问题,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由此引发教师的“导”必然使学生恍然大悟。
《品德与社会》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的一门综合学科,本学科可供利用的教学经验不多,更没有可供模仿的现成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提高品社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一直苦苦思索,也是我们一直努力在课堂上要实现的。通过我自己最近几年担任本学科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了几点具体操作方法,归纳如下:
    一、品社教学关注儿童的生活
    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如《安全生活每一天》中第四课中,遵守交通规则授课中,我觉得应把课堂当做马路十字落口,做模拟过马路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设计不同的角色,如交警叔叔,过马路的人,汽车司机,闯红灯的人,乱穿马路的人---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提高遵守交通规则意识。课上的学习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部分,而自己所处的学校就是一个交通要道,针对本地区交通实际,为了疏散本班放学的学生,我把这作为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的一方面,学生分组在学校门口,运用掌握的交通知识指挥车辆,当把课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时候,他们也乐在其中,教学空间突破了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二、品社教学还要运用多媒体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打开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从前翻到尾,不多的图片,不多的文字,这个教学如何完成,最基本的是让什么牵住学生的视线,如何进行完这一节课四十分钟,这的确不是简单的事情。知识目标的落实,情感目标的实现,能力目标的获得,课本怎样去运用,依托它,离开它?当我们不断的听课,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授课过程,不断地总结教学成就时,我发现,多媒体的教学把《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它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善它。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那就是在教材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深挖课本内涵,真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了解自然,认识社会。
三、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
  《品德与社会》的编写目的就明确提出了它是一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使有不同情趣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个性,取其所长,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可爱的家乡学习时,设计不同的活动,而对具体活动进行指导,如了解家乡的历史古迹和名人,让学生做导游,设计与家乡有关的导游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落实了知识目标。也有的学生搜集家乡名人。进行整理,编写,画图。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收效极大。
四、灵活的运用教材。
    作为学科教师,我发觉仅仅是课本的说教并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素养和人文精神得以提高,我们需要“变通”我们的课本,作为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胆量,在把握整体教材的基础上,敢于进行知识的组合与拓展。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才能取得实效。在教学中常常有的课本的细节不适合教学过程,我就自行变通。有古人说“学无止境”,而我要说:教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今后还将把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作为己任,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性,以无愧于渴求知识的学生们,无愧于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总之,“模式”只是一个影子,提供的只是一种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无定法,建模是为了无模,我们需要的是领会其中的真正内涵,“以学定教”,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