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李庾南:我为师的三重境界(一)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5-07-01 09:25:00   点击数:

李庾南:我为师的三重境界(一)
 
年近七旬、如今仍活跃在讲台上的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是一位“为教育而生存”的教师。这位17岁踏上讲台、只有高中学历的“普通”教师,是如何在51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付出和探索,并享受着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的呢?
     时光流逝至今,我已经从教51年了。51个春秋,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娃娃头”晋升为特级教师,去年还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从偶尔写点“豆腐块”文章到现在拥有洋洋洒洒9部专著,创立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从单枪匹马搞教改到讲学足迹、培训弟子遍及全国各地;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获得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等十多项荣誉,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最近又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数学教学研究所。我感到教师做到这个份儿上,诚可谓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
 
  有些人羡慕我头上的光环,有些人羡慕我左右逢源的“人脉资源”,有些人惊讶只有高中水平的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有人请我作报告,还能撰文著书;更有人惊讶一个年近古稀的本该在家“打牌晒太阳”的老太太,既当任课教师,还当班主任,不拿课本能上课,届届学生出成果。人们不禁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动力来自哪里?
 
  有人为我总结,能有今日的成绩,是我对教师工作多了几份激情,多了几份投入,多了几份思考。
 
  我回想这51年的阳光风雨,可以归纳为经历了三个认识阶段,实现了三次飞跃。
 
  第一重  “为教育而生存”---在勤奋中渐生对职业的热爱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教师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如果要归类的话,1957年刚走上讲台的我应该归入第一类。当时我才17岁,“境界”还不够高,仅认为教师就是一种职业,从此有了一个“铁饭碗”。为此我把自我行为定位在“安分、认真、勤勉”上。我常想,要保住这份职业,捧牢这个饭碗,站稳这个讲台,需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的家离学校不远,步行只需十多分钟,可为了迅速胜任教学工作,我就住在学校。早上和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晚上走进办公室备课,向老教师请教。他们毫无保留地帮助我这个新手,有的还慷慨地把备课笔记给我看。为了提高上课质量,我常先听老教师的课,再依样画葫芦。就这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苦”
 
  自不必说的,但那阵儿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是一个底子很薄的人,只有高中学历,分配到启秀中学当教师,无论是文凭、资历还是年龄,都没有一点资本。但我坚信“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那阵子上课、当班主任丝毫不敢懈怠。
 
  我铆足了劲儿向书本学,向老教师学,向学生学,向实践学。现在看来,当时的这种心境就叫“珍惜”。
 
  因为珍惜我得到了一些老教师上课的秘籍,从而缩短了我的适应期。因为珍惜,我融在学生中间,以“大姐姐”的身份和他们打成一片,尽可能多地接触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处处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正因为和学生朝夕相处,感情也就自然地紧密了、深厚了。
 
  我当学生的时候,就最佩服那些课上得好,真正能让学生习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老师。而一旦学生对老师由佩服到崇敬,他们就会“听其言而亲其道”。因此,我在初为人师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要让所有的学生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因此,每一堂课我都认真备课,设想如果自己就是学生,这一节课我将怎么学,我希望老师怎么讲。我研究和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对例题的分析讲解力求透彻、到位,作业及时批改,常常进行面批。这样,我的课渐渐由生涩到成熟,由平淡到精彩,我班的数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学校也时常安排我上公开课。学生及家长不仅接纳了我,而且开始喜欢我这个“娃娃头”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对教师的认识,一开始是“饭碗”观、职业观,很自然也很真实,人哪能一下子就达到“崇高境界”呢?而珍惜职业、饭碗,是劳动者最本色的想法,循着这一想法勤奋工作,就会逐渐不满足于生存需要,就会生发“当一名好教师”的教育理想。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