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导向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二)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5-05-25 10:18:00 点击数:
学习情境导向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二)
华师附小 吴向东 特级教师
摘 要:本文依据“学习是社会对话的过程”的观点,通过对我国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发展阶段的梳理,讨论了Web2.0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新特征。通过对“鸢尾花(IRIS)”校际网络学习项目案例的介绍,展示了Web2.0条件下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方法,进而提出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必将由教师预设的、固化的、对应知识点的创设方式,转变为依托Web2.0对话工具进行各种资源松散式集成的、师生共创的、关注学习过程的资源生成和社会对话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创设的观点。
关键词:社会对话;Web2.0;对话工具;学习情境;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二、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蜜蜂的学习隐喻告诉我们,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就是“社会对话”的和自主建构的学习情境的建设。以往,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重视的是信息的多媒体表征和学习过程的路径预设,这种学习情境的建设是把学习者作为梅里尔所说的“学生”来对待。随着Web2.0的普及,网络更便于服务于人了,更加自由灵活了,更加“可读写”了,更容易实现“社会对话”了;丰富多彩的被多媒体表征的信息只是可被学习者选择的元素,学习过程是“混乱”的、非线性的,是个人与实践共同体自己确定学习路径的,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成为了梅里尔所说的“学习者”。
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一直是我国投入最大的教育信息化项目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单机课件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资源建设。
这一阶段获益最大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CAI中表征的学习内容,间或进行一些交互,判断或选择的信息交由计算机判断后给出反馈,但这些反馈信息都是CAI设计者在计算机里预设好了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教师“教”的任务。“社会对话”只是“人—机”对话,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难以实现。
第二阶段:以专题学习网站为代表的网络主题学习资源建设。
这一阶段的学习资源由于超文本、超媒体和一定交流互动技术的运用,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得到了提高。但专题学习网站在资源建设上由于还是依靠教师设计的结构化资源,教学内容与CAI一样也是事先预设的,只不过是搬到网络上罢了,所以最大的获益者还是教师。可喜的是专题学习网站中BBS论坛等交流技术平台的嵌入,增加了围绕学习主题交流互动的机会,学习环境由此得到改善。但BBS是公共讨论区,功能比较单一,还难以满足灵活而丰富的“社会对话”的需求。
以上两个阶段,虽然教师努力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但“制定太阳导航和合成碳水化合物的法则”还是主要由教师控制着,“社会对话”的学习捉襟见肘,学习者的自由还是难以得到彰显。
第三阶段:以Web2.0对话工具的集成使用为代表的学习情境课程资源建设。这一阶段,丰富的Web2.0技术作为对话工具为学习者或实践共同体提供了构建新的学习情境的手段。Web2.0工具,如Blog、Wiki、Diigo、Google文件、iGoogle(Widget小工具构成的个人信息中心)、QQ(即时交流工具)、好看簿(照片分享网站)、土豆(视频分享网站)、豆瓣(读书分享网站),等等,根据学习活动所需,可以把它们方便地以一种较松散的方式集成在一起,构成学习资源创造和分享的环境。由此,学习者不仅可以借助搜索引擎等方便地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源,还可以从诸多主题或实践共同体群组中直接享受其他成员发布的相关学习资源,如Blog网站中的Blog群组,Wiki和Google文件中的协作小组,以及根据TAG分类的信息,等等。这些学习资源及其组合,以及学习进程的调控主要是学习者或实践共同体自己需求的,而不是教育者强加的。因此,在这种学习情境中的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充分享有个人自由学习愿望的学习。
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具有了与第一、二阶段不一样的特征。
1. 存储的分布式与松散集成。Web2.0工具众多,层出不穷,并且有各自的专业性。这就使得课程资源的建设不可能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存储和完成。我们可以在Blog上发布文本资源,在土豆(tudou.com)上存储视频和音频,在好看簿(haokanbu.com)上存储照片,在QQ上存储学习伙伴的信息并组织学习者群组,在Wiki或Blog上通过链接、RSS、Widget和照片、视音频的代码嵌入等方式将这些分布式存储的资源集成在一起。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不用像专题学习网站那样把所有资源都放在一起,把所有的功能都集合在一起,而是借助各种Web2.0工具的专业力量为我所用。这样形成的网络课程虽然比不上专题学习网站那样有专一的用户界面,资源集成也显得比较松散,但却多了网络课程构建的灵活性,也更多了对内容的专注。
2. 课程资源的师生共同设计。一方面,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我们目前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建设方式,即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为学习者制定课程,CAI、专题学习网站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去构建的。另一方面,课程是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的体现,我们要帮助学习者能够按需学习(just in case)。综合两方面的需要,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教师设计的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与学生自己搜寻、组织的学习资源一起构成课程的内容。这样,课程设计就演变成了师生的共同设计,并且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始终。
3. 对话工具的多样性。“学习是社会对话的过程”,这对话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机器,CAI中的对话是人机对话,专题学习网站中的对话增加了人,但并不充分,而目前出现的各种Web2.0的对话工具使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QQ可以用文字、声音和视频即时交流,Blog中可以通过回复来异步交流,Blog群组中可以集中讨论某类问题,Diigo中可以分享各自在网页上的标注,Google文件中可以协作创作某个幻灯片作品,Wiki中可以共同完成某项资源集成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这些会话工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灵活选用,可以嵌入到网络课程中,也可以独立于网络课程外。
4. 过程即资源。CAI和专题学习网站一旦建成,其课程资源就是固定的,难以灵活增加和裁剪。而学习是社会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设计的过程,是不断地有新的信息进入和整合的过程,正因为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的浸入和交流分享,知识和意义才得以建构,所以,过程即资源。Web2.0的灵活性为这样的动态的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能善加利用这些技术,巧妙搭配组合,营造支持学习过程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