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专题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5-05-25 09:51:34 点击数:
教育心理学专题(转载)
第三讲 问题解决学习
一、问题解决学习与要素学习的比较
1.要素学习是能快速、最有效地继承、理解先人积累的经验和文化传承,获得基本知识。(单纯的知识的获得和理解)
2.问题解决学习可以有效地使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因为问题解决学习中,学生必须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方法论”,体验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的情境,探讨新的途径。是知识的应用和体验。
3.问题解决学习是要素学习的继续和深化、上升,要素学习是问题解决学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要素学习好的人,会在问题解决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二、问题解决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1.狭义定义:超越了学科要素给定的信息界限,具有一定实际情境性的问题解决的学习。
广义定义:以要素为基础,以方法为线索,以思维维特征的问题解决的学习。
2.按狭义定义的分类
①非专业性的社会、生活问题
②有专业倾向的多学科综合问题
为什么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改革分科教育为综合课程?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学科教育不利于综合问题的解决学习。学生和教师把学科要素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点或终极目的,产生“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的现象。
综合课程:例如小学、初中的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课。高中阶段分为八大领域,采用学分制。八大领域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
③专业的单学科综合问题
这是分科教学中常会接触到的问题
通过这类问题解决学习,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学科要素整体性和应用性的理解和体验。
三、问题解决学习的主要特点
要素学习是以知识的理解和获得为主的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以知识的体验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的学习。
1.情境性和综合性
2.体验性
人类的认识过程一般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也就是毛泽东讲的实践——理
论——实践——理论的反复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断从感性到理性上升。
3.探索性
问题解决学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有别于要素学习的被动接受过程。
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学习者要认识问题的基本因素和这些因素的内部关系。要对有关信息进行调节、重组、领悟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素学习的对象是已知的,只需接受理解;问题解决学习面临的问题的答案是未知的,需要去发现去探究去思考。
4.技能性
问题解决学习。例如研究性学习课程,应用各种技能,才能完成问题的解决,如动手操作、调查、统计、观察、计算、写报告、写论文等等。
5.求异性和创造性
要素学习是接受性学习,具有求同性。而问题解决学习需要采取各种不同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不存在现成的“标准答案”,具有求异性和创造性。
四、问题解决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要素学习时建立在操作条件反射反应和认知同化论等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
问题解决学习是建立在经验、试误、顿悟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的。
个体面临一个问题时,通常经历一下三个过程:
1.凭藉已有的认知结构(经验)
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个体首先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加以思考,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凭藉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处理问题的。
不同经验的人,有不同知识的人,会从自己的头脑里搜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
2.试误
个体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结构,思考出一个解决办法:“假设这样去做,或许可以成功”。这种因果关系是个体基于现有认识水平的一种理性的设计(不同于狗试着开门栓那种盲目试验)。如果不成功,又改进设计,直到成功。这是试误。
3.顿悟
当试误依然不能解决问题时,学习者便会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上位的知识和理论,这种学习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量变),学习者会突然眼睛一亮,脑子里灵光一闪。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质变)。这就是顿悟。
顿悟是经验——试误——再学习——积累的最终结果,它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是手段、方法、知识与目标之间的关系逐渐沟通、接近、明晰的过程。它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迷信的。
“带着问题学”,边学边做,是达到顿悟的好办法。
五、影响解决问题学习的不利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学习的不利因素,有学习者的内因,也有外因。
1.思维定势
心里学实验:逐次向被试者展示三个一组容器的大小,并要求用三个容器量出指定数量的水。
问题编号 |
容器大小 |
所需水的数量 |
||
a b c |
||||
1 |
21 |
127 |
3 |
100 |
2 |
14 |
163 |
25 |
99 |
3 |
18 |
43 |
10 |
5 |
4 |
9 |
42 |
6 |
21 |
5 |
20 |
59 |
4 |
31 |
6 |
23 |
49 |
3 |
20 |
7 |
15 |
39 |
3 |
18 |
8 |
28 |
76 |
3 |
25 |
思维定势对于接受性的要素学习是一个有用的思维基础,它引导学习者的思维朝一个方向发展,沿一定线索去积累知识。而在问题解决学习中,又要克服这种定势,摆脱这种思维惯性。许多创造发明,正是摆脱思维定势后得到的。
2.问题情境的清晰性
问题解决需要对问题的情境作全面分析,掌握全部信息,特别是有用信息的清晰,如果问题情境展示不全面,不清晰,当然会影响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3.现有经验的局限性
如果问题的解决需要的知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没有,由于这种局限性,使他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事先补充这些知识。
4.问题的综合程度
一个问题的综合程度以及它涉及的特性的多少、决定问题解决的难度,一般呈正相关。只有2—3个特性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5—6个特性的问题就是难题了。
5.问题解决的时间
一个问题,如果不限时间,那么一般最终都能解决出来。但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所有学生都去解决同一问题,差异是极大的,一般呈正态分布。
六、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指导
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它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领悟,去将习的学科要素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成为自己的一种内在素质,而不只是记住而已。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加以良好的指导,这才是使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
1.对问题解决程式的指导
第一种程式适合单科综合性问题,特别是推理论证性问题。过程分三步,即分析过程:呈现问题情境,分析已知条件、已知条件与目标关系,所缺的条件是什么——逆推过程、从已知条件去寻找所缺条件,从补充的条件去逼近目标——检验过程,验证问题是否成功解决。
第二种程式适合于创造性较大,难以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如研究性学习。过程分四个阶段,即准备。明了问题情境——思考分析。从已知条件和自己的知识库去分析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方案——逼近和探索。采用试误,假设论证,学习参考使问题明朗化——整理和验证,即确定解决的方法,并加验证。
2.方法论的指导
问题的解决除了知识基础,技能技巧外,方法论即思维方法的系统策略是关键。
方法论以逻辑方法为主,包括比较与分析,综合与概括,类比与想象,抽象与理想化(将具体内容舍去),假说与检验,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确证,演绎与证伪,系统化等。
3.部分法与整体法
学生在问题解决学习时,常会有不知从何处着手的感觉。究竟从大处,从整体去思考呢?还是从小处,从局部去思考呢?
心理学实验证明:整体法优于部分法。无论是综合度有多高,难度有多大,都如此。
在问题解决学习中,指导学生从整体的思考出发,高屋建瓴看问题,养成习惯是最好的学习策略。
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既总览全局,看到问题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又要从局部一个一个地去解决细节问题,不断地在整体与局部之间来回反馈,这就是最好的解决的办法。
思考题:
1.问题解决学习与要素学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你在备课时,怎样选择问题解决教学和要素教学方法?
3.问题解决过程大致有怎样的过程?
4.教学中,如何避免问题解决学习中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5.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策略?
第四讲:要素探究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
http://www.doc88.com/p-69011746874.html
问题解决学习方法在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http://wenku.baidu.com/view/4fbbc7d676a20029bd642d3b.html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什么是好问题?
真实性 相关性 覆盖面 复杂性 劣构性 以学生经验为基础
两种基本思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问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情境;从学科的核心概念入手(框架问题设计)
地球上的资源(如食物,衣服,水等)能维持多久?
人类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历史吗?
如何解决问题:
是何:关于事实、描述;
为何:关于原理、逻辑
如何:关于技能、流程
若何:反思假设与情境再思考
由何:……关于各种情境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