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 教研动态

信息素养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14-12-16 08:39:43   点击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在开展素质教育中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为民族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1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已成为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信息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在1974年于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围绕信息素养的概念,在全世界展开了许多讨论。其中,得到公认的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为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于1989年提出的定义:“具备信息素养的个人应该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查找、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1]。从信息素养的内涵中不难看出,信息素养的特征体现为一种能力——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种综合能力。正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的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所表明的,信息素养应当包括一整套信息技能。它既可以是人们利用自身具备的传统知识在特定情况下知道向哪些人求助以便获取所需的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是利用高新技术的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的能力。2003年9月,在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和国家信息论坛组织召开的布拉格会议上,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认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会议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会议指出:信息素养正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重要因素,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信息素养,信息社会将永远不能发挥其全部潜能 [2]。爱德华.欧伍苏--安沙在“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Academic Library :a Critical Look at a Concept and the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it”一文中指出,“在对信息素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这些定义的提出者强调信息时代的公民应该对信息世界有相当的了解,以适应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并更好地参与社会组织和其他与人交往的活动”。或许我们真正要做的并不是研究信息素养的定义,而是要采用其他术语来反映这一思想,反映用户要掌握一整套信息技能的思想[3]。信息素养这一目标倡导的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范围广泛、以发展为动力的信息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参与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获取、利用和共享,从而使个人、群体和民族都能发挥潜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信息素养这种能力,涉及到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等诸多知识背景,它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许多方面,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4],这种知识结构影响着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等方面,因而信息素养是形成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基本能力。
2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创新是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其含义一是指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二是指将已有的事物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创新型人才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
2.1 创新意识
(1)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很快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2)认识问题具有新颖性。经常能够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5]。
(3)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及其状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状态,它往往表现为对新事物的关注以及为了弄清楚它们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等方面。
(4)浓厚的创新兴趣。创新型人才对各种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向往并热衷于创新活动,他们能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热衷于一切我所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在对真理的探索中,创新者具有强烈多样的兴趣,他们沉溺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喜欢迷恋于了解发现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之中。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创新型人才的成功,正是对这一至理名言的验证。
(5)保持怀疑感。大凡创新型人才都不满足于对现实经验的直接传统事物的简单继承,而是敢于跳出一般观念的窠臼大胆发问,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那些一直被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中找出纰漏。大胆怀疑,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笛卡尔说过:”科学产生于怀疑”。创新者发现并提出一个或一系列新颖而深刻的问题,对传统的学说、观念、理论进行大胆的推敲、追寻、检验,往往是建立新理论的开端[6]。
2.2创新能力
(1)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能促使自己并鼓励他人追求真理,不甘于落后前人,不受他人思想的束缚,不满足现有的知识,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按照自己的判断力实践自己的设想。王选,这位被称为“当代毕昇”的科学家,当他开始设想“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的最初阶段,曾遇到多少嘲讽,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按照自己的判断、按照自己的设想顽强地探索,靠着敢于创新的精神,用丰厚的知识,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应用自己的发明成果,依靠团队的力量,开发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并形成产业,取代了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中国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哲学的角度说,思维是社会的产物,并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人脑的思维活动在社会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形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7]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运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操作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以存储于记忆中的知识为媒介,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8]灵活的思维能力可有效地激发人的潜能,使思维时常保持在具有活力与开放性的状态,甚至能在一般人不曾留意的情境中绽放出活灵活现的创新性火花。思维的灵活性,往往可以轻易地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除此而外,创新型人才还应具有持久的观察注意力,创新的胆识与顽强的意志,创新的热情与激情,以及将创新思维变为现实的顽强拼搏的意识和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
3 信息素养与创新型人格的关系
3.1 信息素养对创新观念与创新思维的影响
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将获取的有效信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利用信息去思考、辨别、判断,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这个思考、判断的过程正是一个批判性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对信息的吸收、分析形成一种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这正是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时所需要的过程。人的思维活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形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人们获得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材料,形成的理论体系也应该是一种升华的、超越式的、具有新的效益的体系。信息素养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拓展思路,激发创新欲望,增加创新兴趣。信息素养能使人的思维更具联想性。人们在进行分析和综合时常会以联想的方式来运用过去的分析标准和综合方式,在分析综合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分析标准和综合方式,这也是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3.2 信息素养对创新行为、创新能力的影响
行为的起因源于动机,它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所谓“愿望的动机”,实质上是指一种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或来自外界的事物,或来自精神方面的理想、激情,甚至一时的念头[9]。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则经常不断地从获得的大量信息中接受外界刺激,从而激发出创新的愿望,产生创新的行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而这些则源自于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当然,这些信息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经过思考、进行逻辑思辨和判断、提炼、组织起来的,是信息素养的体现,表现在信息意识力、信息思考力、信息技能等方面。信息意识力表明对新信息的敏锐性,时刻追求知识信息的热情,这与创新的敏感性、创新热情、创新兴趣密切相关。信息思考力,表明利用知识信息进行逻辑思辨和判断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能,表现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缺少信息意识,有能力也不会动用缺少思考力,再多的信息也不会自动变成解决问题的智慧[10],也就谈不上具有创新行为、创新能力了。信息素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4 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人的素质是“先天遗传” 与“后天培养”的产物。“先天遗传”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而“后天培养”是主动的,可以作为的。二者相比,前者与后者是一指与力指的关系。素质,尤其是信息素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后天培养”。因此,素质教育应起步于人之初,并伴随人的终生。大学素质教育是培养一个人信息素养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时机[11]。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职能作用。
4.1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强大的文献资源优势。图书馆通过对文献的选择、收集、组织,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信息系统,并用这个知识系统为读者提供教育和服务。高校图书馆更能体现出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功能。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高校图书馆的任务就是配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开展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利用拥有的丰富的文献资源,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培养学生掌握有意识地获取、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增长知识,从而能创造新的知识,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4.2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员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不仅存在着理论基础,而且也是现实所需。事实上,图书馆员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在向学生传授着有关信息查找和利用的知识。这种传授的方式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有课堂讲授方式,如文献检索课;有宣传教育方式,如各种讲座、读书活动;有交流方式,如咨询服务、座谈会等等。图书馆在这些正式的、非正式的场合开展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教育作用。
4.3 完善信息素养教育,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图书馆在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上,应采用更多的方式、内容、更完善的教育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开展合作式教育。与教师合作共同推进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仅需要图书情报学的理论,也需要教育科学、信息科学的前沿理论的支持,需要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的合作来共同完成。对涉及专业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与院系课程的结合来实现,如论文综述训练就应有专业教师的参与、介入。
其次,开展多层次式教育。根据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中级层次、高级层次。初级层次是要求学生了解信息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与渠道。知道图书馆、信息中心、书店、出版社、广播电视机构、政府部门等都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利用各种印刷型或电子型媒体获得各种信息。这个层次的教育宜在新生或低年级学生中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普及性讲座等方式进行。中级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要着眼于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意识表明人们对待信息的态度,对信息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的认识。使学生能主动了解信息、知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化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趋势及影响,理解信息的社会功能及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对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树立“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从而在实际中能敏锐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并能利用其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一种能力,一种善于发现、善于采集、善于利用信息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一种能力,一种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在信息能力教育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遵循信息道德,了解在信息活动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应格守的道德准则;尊重学术自由原则,尊重知识产权,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要培养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的团队精神,能够与他人共享知识和信息。主要是通过文献检索课来实现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高级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在中级层次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综述主要观点和思想,考查和比较来自各种信息源的信息,并评价其可靠性、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以及观点和趋势,将经过鉴别的有效信息融会贯通于实际之中,用于创新之中。
第三,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文献资源的能力训练。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将丰富的资源提供给读者,同时,也要求其掌握综合应用信息检索工具、方法与技能来获取信息。包括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联机检索目录、图书馆及网上有关数据库、网络搜索工具、网络资源导航、文献传递服务等等。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适应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大学生首先要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高校图书馆具有教育职能和信息职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其本身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做出成效。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