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4-12-10 13:37:00 点击数:
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山东省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与实践》子课题的研究,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了一定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学习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过程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教育的现代化提供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强调“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信息技术环境下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实践新课标的理想平台。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存在一个偏向,即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呈现上,更有甚者仅仅在“优质课评比”中作秀,注重了计算机辅助“教”而忽视了辅助“学”。在声光电综合作用下,刺激各感官产生积极的反应,此时,课堂容量得到增加,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以延长,记忆得到长时间的保持。特定的情景、预设的问题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意义建构提供了条件。在实验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学习环境数字化
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比如人文社会课,充分使用视频、图片等形象展示给学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伴;借助网络,查找资料,协作学习,共享优秀资源;同时同伴之间、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评价,争做“范文”。
2.学习内容数字化
学生的创作、教师的课件、复习资料等分发到学生机,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不仅可以补充笔记,还能得到众人之长。比如,口语练习,在不太熟练的情况下,在众人面前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教师可用Cool Edit等软件将磁带内容数字化,学生可以下载到mp3等数码设备,在合适的环境中学习,数字化的语音方便了学习。好的方法或观点,发布到博客上供他人借鉴或评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过程是知识意义的重构和创造
信息技术既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更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化学中分子结构教学,可以“拆解”数字化的分子加以认识;数学物理中函数机械波等内容,可以通过几何画板,利用相关原理制作函数、机械波的图像,不仅形象也更为深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重构知识可以事半功倍。
4.学习的意义在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活动更为自主。比如,嫦娥一号发射资料中,第三次变轨时,发动机使用500N的力作用12分钟,成功变轨。学生可计算嫦娥一号的加速度是多少;月球资源的介绍,了解氦3的知识以及探月的重要意义。网络中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信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构建新型的师生角色。教师角色是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走到学习的幕后,为学生学习供平台。教师观念的转变关乎课程整合的成败,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2.教学任务的转变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教师由“管理”者向“伙伴合作”者转变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创造学生的自由、民主、和谐、全面发展的环境,信息技术使师生由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变为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4.对学生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
学生的进步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富有感情的积极恰当的分类评价,避免含糊不清的表扬或过于严厉的批评。学生成就感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认可,因此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一句善意的提示、鼓励,学生能获得持续的学习动力,对学生公平合理富有感情的评价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5.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教师要控制课堂的节奏,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面发展,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差异,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异质合作互助学习,把好动的基础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因人而异的组织教学。
信息技术实现的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互助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学习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过程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教育的现代化提供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强调“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信息技术环境下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实践新课标的理想平台。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存在一个偏向,即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呈现上,更有甚者仅仅在“优质课评比”中作秀,注重了计算机辅助“教”而忽视了辅助“学”。在声光电综合作用下,刺激各感官产生积极的反应,此时,课堂容量得到增加,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以延长,记忆得到长时间的保持。特定的情景、预设的问题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意义建构提供了条件。在实验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学习环境数字化
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比如人文社会课,充分使用视频、图片等形象展示给学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伴;借助网络,查找资料,协作学习,共享优秀资源;同时同伴之间、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评价,争做“范文”。
2.学习内容数字化
学生的创作、教师的课件、复习资料等分发到学生机,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不仅可以补充笔记,还能得到众人之长。比如,口语练习,在不太熟练的情况下,在众人面前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教师可用Cool Edit等软件将磁带内容数字化,学生可以下载到mp3等数码设备,在合适的环境中学习,数字化的语音方便了学习。好的方法或观点,发布到博客上供他人借鉴或评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过程是知识意义的重构和创造
信息技术既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更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化学中分子结构教学,可以“拆解”数字化的分子加以认识;数学物理中函数机械波等内容,可以通过几何画板,利用相关原理制作函数、机械波的图像,不仅形象也更为深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重构知识可以事半功倍。
4.学习的意义在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活动更为自主。比如,嫦娥一号发射资料中,第三次变轨时,发动机使用500N的力作用12分钟,成功变轨。学生可计算嫦娥一号的加速度是多少;月球资源的介绍,了解氦3的知识以及探月的重要意义。网络中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信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构建新型的师生角色。教师角色是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走到学习的幕后,为学生学习供平台。教师观念的转变关乎课程整合的成败,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2.教学任务的转变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教师由“管理”者向“伙伴合作”者转变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创造学生的自由、民主、和谐、全面发展的环境,信息技术使师生由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变为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4.对学生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
学生的进步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富有感情的积极恰当的分类评价,避免含糊不清的表扬或过于严厉的批评。学生成就感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认可,因此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一句善意的提示、鼓励,学生能获得持续的学习动力,对学生公平合理富有感情的评价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5.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教师要控制课堂的节奏,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面发展,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差异,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异质合作互助学习,把好动的基础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因人而异的组织教学。
信息技术实现的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互助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