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长海教育专栏 > 主编推荐

转变教师教的行为 提高课堂有效性

发布者:cj_ysh   发布时间:2014-11-24 10:03:24   点击数:


转变教师教的行为 提高课堂有效性
长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朱桂萍
 
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益日益增长,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以搭建学科平台为模式的自主学习课堂,以“示范+模仿”为主的讲练课堂,以任务驱动为模式的递进式课堂等。要在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益,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来反思在这些方面还能进行哪些改进和优化,以实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反思一:教学目标缺乏效度
案例有教师将《信息下载》一课的教学目标表述为“了解常用的信息下载方法、能熟练使用下载工具软件、掌握下载后保存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管理习惯。”
分析: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下载方法、下载工具软件、信息管理等,但还存在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陈述模糊、笼统,可操作性差。如“常用的信息下载方法”是指哪些方法,“熟练使用下载工具软件”究竟指哪一种下载软件。其次,三维教学目标不全面,如缺少“过程与方法”目标。再次,教学目标中的行为主体错位。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管理习惯”中行为主体是教师。
改进建议: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分别是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其中,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依据教学目标四要素的内涵,我们可以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修改为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识别需下载的信息类别,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网页、软件等;能完成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网页、软件的下载;能说出下载工具软件的原理,并能使用“网络蚂蚁”软件下载信息;能建立文件夹,并保存信息。
过程与方法:通过下载不同类别的信息,掌握不同类别信息的基本下载方法;通过尝试多途径、多方法下载信息,学会选择高效的下载方法;通过评价自己和他人管理信息的方式,学会通过建立文件夹进行分类管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尊重知识产权,合理、合法地使用下载信息;养成科学管理信息的习惯。
反思二:设计了多个相对独立的任务
案例某教师在执教《制作遮罩层动画》一课时,为了配合讲解相关内容,给出了以下学习任务:探照灯,转动的地球仪、演员表字幕、彩虹文字、放大镜。
分析:该课的任务设置有以下优点:一是任务效果多样化,易引起学生创作的兴趣;二是学生每完成一件作品,就体验到了一份快乐。但还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到素材资源和作品效果上,分散了对作品原理的关注;二是学生只看到作品的效果不同,缺乏思考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改进建议:围绕“遮罩层动画”这一主题,教师讲清遮罩的原理,即遮罩层决定形状、被遮罩层决定内容。在设计任务时,可以考虑素材资源的共享性,如提供一张地图,再进行以下讲解:当被遮罩层是地图,遮罩层是移动的圆,产生的是探照灯效果的动画;当被遮罩层是移动的地图,遮罩层是静态的圆,则产生的是转动的地球仪效果的动画;当被遮罩层是移动的地图,遮罩层是文字,则产生的是变化的的文字效果的动画;当被遮罩层是放大的地图,遮罩层是移动的圆,再配上放大镜的外框和未放大的地图作背景,则产生的是放大镜效果的动画。通过这种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效果不同的多个动画所具有的共同原理。
反思三:不需要学生“说”的课堂
案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非常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看教师表演,懒于说,也缺少说的机会。
分析:不少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课,因此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操作上。实际上,“说”是以思维活动为前提的,更是思维成果的外显。另一方面,缺乏“说”,就缺乏师生、生生的互动和交流,易造成课堂上信息交流不畅,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
改进建议:从某种程度看,思维程度的高低决定了“说”的水平。通过“说”,可以展示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角度和深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搭建说的平台,将问的权利、说的机会交给学生,如可以让学生畅谈新技术、新成就,可以阐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可以担当小老师讲解知识,可以评论他人操作的得失,可以评价作品的优劣,可以提出对问题的质疑……这样,参与说的学生思考了,听的学生眼界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得以交流和碰撞。有“说”的课堂,往往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会有精彩的动态生成,会比预设的教学过程更精彩、丰富。信息技术课堂上除了需要有节奏的键盘敲击声,也需要学生稚嫩的嗓音和激昂的辩论声。
反思四:知识“过目就忘”的现象
案例:当教师引入新知识时,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都会围绕新的知识,遇到问题会立刻想到用该知识解决。但当知识学过一段时间,真正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却难以从脑海中检索出可用来解决问题的旧知识。此时,教师常会报怨学生“学过就忘”。
分析:学生易忘是因为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是以知识点为核心的,学过的众多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大多以点状孤立地存在,相互之间是离散的,日积月累就堆积成了“知识山”,并没有穿成一条相互关联的“知识链”。
改进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为知识链的形成搭建有效的思维平台,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和教师好比在共同构筑一座楼房,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接过一块块砖头时,要知道把这些砖头垒到什么地方去,并且能看见整座楼房,用思维来把握它,不时地站得远一点来看,把整个建筑物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导入环节要注意承前启后、以旧知引新知,新知环节要培养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眼界,注意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连续性逻辑关系,新知应用环节要创设融入旧知的综合应用,从而引导学生从堆积“知识山”转向构建“知识链”,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链”。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反思,并改进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通过课堂充分发展学生的智慧和面向未来的能力。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