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品德与社会》培训学习体会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4-09-26 09:57:11   点击数:

《品德与社会》培训学习体会

海洋岛学校   黄建华

2014717——1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县进修学校组织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研修培训,我深感责任重大,因此,在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三天的学习是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门外汉”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首先在会议中,我们聆听了市教研员林红老师对此次研修的指导思想,围绕着教材是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行研讨。在自主研讨中,听完许多老师真知灼见的见解,是我对“传递文明的纸”这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我明白如何正确的把握课程目标和解决问题式学习之间的关系,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如何正确的理解教材使用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活动和形式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从教师层面上看,《品德与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教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充满兴趣,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和自己的身边事息息相关,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想要开口说,想要参与活动,易产生急于参与的冲动。所以,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也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控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

 在这次的听评课过程中,比如辛敏玲老师的《传递文明的纸》一课,课堂上,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互动活动的相互配合,使“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小组合作式学习已不在流于形式,她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观察、操作、表达、思考、探究的平台。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发挥了合作的作用。注重了对于学生的引导教学,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进而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与以前的课堂相比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方法也更具实效。

 又如刘杰老师的《思想家孔子》一课,吃透教材,精心备课,课程理念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有所体现。如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能有意识的联系学生生活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周密考虑如何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些教师在研讨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通过几天来的培训,为我提供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使我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学科强调的是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特别关注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体验出发,尊重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的教学形式,将品德教育生活化、综合化。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从被动接受品德教育到主动参与品德教育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这样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又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教师对学生不能放纵、要注意调节课堂纪律,要有组织地开展各项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

 

 

 

 

 

 

 

 

2014-9-24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