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牛的故事”给我的启示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4-05-08 15:24:21 点击数:
“鱼牛的故事”给我的启示
——浅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建构
与大家分享一个“鱼牛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在一个井里住着鱼和青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自己去了。一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在鱼的身体上,加上了牛的特征。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鱼认识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是对学生的隐喻,青蛙看成是对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学生建构知识过程吗。
“鱼牛的故事”生动揭示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虽然这一理论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更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模式的选用,教学过程的组织等各方面都以建构主义的理论做指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思维定势让我们总习惯于讲授,而不放心学生的自主学习,总关注教学内容,而忽略学生的知识基础,在不经意间往往会忽视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是其生活、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有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能力;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动的反应。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在小学基础之上,加之学生家庭电脑普及程度等原因,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要求我们的老师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愿,要在了充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做好学生学习素材的准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青蛙讲的和鱼所理解的牛并不是一回事。其实这种状况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在前面讲得眉飞色舞,孩子在下面却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站对自己的位置。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商场玩,商场里非常热闹,可没一会孩子就哭闹着要离开,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当这位家长蹲下来抱孩子时,他才发现,原来在他眼里看到的琳琅满目的花花世界孩子根本就看不到,孩子看到的只是无数双腿向他走来,他感到害怕。我们要清楚学生在想什么,就要努力站到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要用学生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完全替代学生,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学生。因此我们要清楚,我们的教并不等于学生的学,并不是我们教了学生就必须理解,必须学会。鱼牛的故事非常简明但富含哲理,就如学生的认知过程,看似简单却错综复杂。这又让我想到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核心就是“放手就是爱”,而且他们真正做到了放手。在合作交流的时候舍得把教的权利给学生,舍得把舞台让给学生展示……杜郎口的课堂是高效课堂,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做为教师要树立正确和教育观,真正把孩子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学科具体操作性强的特点,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从做中学,从练习中逐步建构信息知识,提高信息素养。
三、重视课堂交流环节
如果小鱼学生不把心中的“鱼牛”说出来或者画出来,青蛙老师知道小鱼的“奶牛”是什么样子吗?肯定不会。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我们才能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知情况,当发现学生建构的是“鱼牛”时,我们的讲解和引导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重视作品展示、评价,谈操作当中的成功或失败体验,以及质疑问难等环节。课堂教学需要交流,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