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发布者:cj_zgp 发布时间:2014-03-27 09:59:38 点击数:
要实施有效地课堂管理,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要改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奈、无序的局面,必须从教师这个关键点入手。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建议解决策略如下:
一、转变观念、重构课堂理念
课堂既不是学生的舞台,更不是教师的舞台,而应该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煤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我们不能完全把课堂当作知识的“交易所”。知识既是“名词”,更是“动词”,学生要通过主动探究,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的知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才是最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知识。
教师要从内部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不是由知识走向学生,而是由学生走向知识。
教师要改变以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一统僵化的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以学定教,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生命活力。
因此,教师自身应树立正确的课堂理念。正确认识课堂、正确理解课堂、正确反思课堂、正确改进课堂,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运筹于课堂之外,决胜于课堂之中。”
二、因势利导,转兴趣为乐趣
从情感上来说,笔者设计了题目“你喜欢信息技术课程吗?”,从调查统计显示可以看出,在199位学生中,有57.3%的人选择了“很喜欢”和38.2%的人选择了“比较喜欢”,仅有4.0%的人选择“不太喜欢”和0.5%的人选择“很不喜欢”,从而可以看出学生是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程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这点是不用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的每一节课内容都是饶有趣味的。更深层次分析一下,学生感兴趣的根源无非是建立在好奇、游戏、上网上,而并非是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过程感兴趣,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并没有思考到本质的地步,这点不得不说。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如何使学生实现兴趣对象的转化。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促使学生由对操作、应用的兴趣转化到学习的内容、过程上来。
首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从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入手,例如利用游戏训练小学生的鼠标或键盘操作,还可以如前面所述利用猜数字游戏的方法讲解算法、利用甲开发游戏。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运用“故谬法”,让学生来纠正错误,例如,在学习文字编辑时,教师故意给学生一篇有文字错误,让学生进行修改、排版。
其次,做到因材施教,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例如,在实践课堂上设计几套新颖的主题任务如探月工程、旅游地理、历史、纳米科技、基因工程、机器人等,任务的难易不同,让学生自主选择。还可以在班级成立专家小组,让他们负责班级技术支持,而其他同学看到班上“高手”的成就,他们潜意识中对计算机的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全班也就形成了喜爱信息技术课的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产生“自己的任务主题”,而不是教师强加的,以此增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
再次,在学习内容上,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价值,争取让学生能够“即学即用”,正如布鲁纳,所言“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
也可以通过故事说理,提高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最后,课前设计好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堂中给学生及时的反馈、表扬、鼓励和帮助,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的结果如学习记录、作品,课后批阅学生作品,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被重视的。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发生各种偶发性干扰事件,教师要依据教学经验冷静、妥善处理。
其一,学生都进了教室,可是计算机或投影仪却不听使唤了,这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遇到的事情,怎么办呢?有一位教师说:“遇到此类情况应在短时间内排除障碍,如果不能排除,应采用其它教学手段代替。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每次上课前仔细检查需用的设备,保证上课时顺利使用”。
其二,有的学生控制不住自己,兴奋时在课堂发出很大的声音,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是完全不管,继续教学呢?还是停下来,了解情况后继续教学?还是停下来,批评学生呢?当然,第一、三种方式都不可取,第二种方式还需教师暗示失控的学生,并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再吸引到教学中来。
其三,如果明显是学生特意捣乱的话.教师就应该严肃对待了。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在课堂上大肆笔墨,只是当时制止学生行为的进一步恶化,但是,课后会认真与学生单独沟通,因为这种学生可能是借此引起他人的注意,一旦教师能够与其坦诚相待、给与关怀,他们是很容易与教师建立和谐关系,听从教师意见的。
信息技术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我们对课堂纪律的评判和反应要格外审慎。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安静就是课堂纪律不好,这种旧的眼光没有看到课堂的不确定性这个事实,很可能会压抑了学生主动性。有时,当学生因为参与你设计的活动,围绕课堂教学目的探讨乃至争论所引起的所谓争端,其实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效果。在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中,仅有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艺术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严谨有序”。但是,课堂纪律差确实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问题,回避和过激行为都只能是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当教师确定课堂纪律差时,就应当分析具体问题,决定相应的对策了。
一方面,课堂纪律差可能是教师管理不到位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扭转局面:
吸引注意,例如,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主动控制课堂教学,如“我将要讲重点,请注意听讲”,“不要做小动作,请认真听”等;
制造竞争、合作气氛,例如,口头激励:“大多数同学们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并且做得很好。我们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或者在学习活动中建立分组、竞赛的规则;
促进学生自治,例如,开学或课前与学生交流课堂规则,实验课前安排好机位,促进良好课堂行为的形成。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每门课程中必然有一些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可以:
利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弥补;
整合其它学科内容,或用恰当的例子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共鸣。
实验课堂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大难题,学生偷偷玩游戏、QQ聊天、上网的情况时而有之。信息技术教师处理这种情况时宜疏不宜堵,一些教师对此也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例如:
有的教师与学生订立契约,若学生在教师指定的学习时间内学生玩游戏、QQ聊天、上网做与目前学习活动不相干的事情的话,就要受到如增加其课堂任务、帮教师打扫机房卫生、扣掉平时的学习积分等处罚;
有的教师则采取软的措施,只要学生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则被允许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还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学生屏幕检查功能和消息功能,发现学生没有认真学习,则通过消息提醒学生赶快完成任务,这样,则含蓄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已被发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没有影响到其它学生的学习;
甚至有的老师能够顺势引导学生认识游戏、讨论(或辩论)游戏对学生自己和社会的影响。
对于学生玩游戏,山东青州一中王爱胜老师的观点非常值得参考:
“学生正当活泼、爱玩、好奇等性格鲜明的年龄阶段,在机房里上课时玩游戏,非常容易发生,虽不是什么大错,但也容易影响学习。建议如下对待:
1、思想教育,以疏为主,以堵为辅
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学习下降、学而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学生,让他们的游戏情结淡化。通过监控技术对机房进行管理,减少学生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适当加大课堂检查与监督力度,减少学生玩游戏的机会。
2、顺势调整,正确引导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不要一味反对游戏。如练习鼠标的小游戏等,练习打字的小游戏等,可针对一些健康、优秀的游戏,让学生组织对抗赛,进行游戏评论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正确地选择有益的游戏。
3、深层激发,提倡创造
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体验到“制作游戏”比“玩游戏”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在把学生玩游戏的注意力转移的同时,加大了技术的学习与运用,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例如,实验证明,使用PTP做小游戏软件,学生更容易理解动画出台、声效设置、图景设计。”
课堂管理不能靠强制执行的,要建立民主、有序、和谐的课堂,教师需要花一番心思的。这就需要教师建立课堂管理和纪律方案,最终实现学生自律。“
课堂管理与纪律方案应该明确规定以下三方面:
① 学生必须遵循的规章;
② 如果遵循规章他们将获得的积极的认可;
③ 不遵循规章的后果。
发展学生的自律,预防某些行为发生的技巧:
①建立明晰的行为指导方针,并以书写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个学生;
②设置一个完整的纪律阶梯,清晰地描述可能的矫正性纪律措施,以及应用时的顺序问题(例如,先是课内警告,接着命令,或者课后开会,通知家长,送至校长……);
③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④借鉴好的纪律约束方式;
⑤关注学生的成功与自卑;
⑥纪律执行坚定、公正而又温和;
⑦全面计划课程安排,持续不断地监控课堂环境;
总之,教学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师挑战白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更需要影响和带动一个甚至儿个班级的学生,做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七、把握学情,优化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我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面向个体,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往往做到的只能是重点照顾中层学生,兼顾头尾。这显然与新课程的精神是相矛盾的。怎么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呢”?教师必须正视这点,勤于思考。个人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动态把握学情
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
教师既要关注个体学情、也要关注群体学情,既要关注起始学情,更要关注动态发展的学情。
教师可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情动态发展档案”(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可以分为问题档案和进步档案。学生用文本或图示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和进步。要求学生每堂课填写一页,这一页中会涉及到有哪些收获、哪些疑问,哪些进步,哪些不足等,每周有个总评——它包括自评、组长评和师评,有了这样的平台,我们就可以更方便更适时地把握学情。另外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对自我学情的关注,促使学生反思,形成学情的进步。
2、优化教学模式
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将会使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变得更加轻松。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无外乎:自主、探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都有其适用的相应课型。具体采用哪种模式或多种模式的组合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点特别重要,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教学模式,都应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性,都应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比如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则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如基础任务、进阶任务、拓展任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