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与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
发布者:cj_ysh 发布时间:2014-01-02 09:58:19 点击数:
台江第三中心小学 陈铭
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坐落于吉祥山麓,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重点小学,最早是文山女中的小学部。学校占地面积二十多亩,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1659人,教师90人。校园中有一棵百年大樟树,郁郁葱葱,荫盖校园,在这一片钟灵毓秀之地,我们文山人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书写着激扬的教育篇章。
我校有两个传家宝:一是,我校1958年被团中央授于“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先进单位”,1994年我校作为唯一的学校代表参加全国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并作了经验交流,从此掀开了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新篇章。五十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不懈,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作为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自从1958年3月29日我校被授予“全国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以来,我校就把每年的3月29日定为 “普通话节”,一直坚持推普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全校师生都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普通话节活动中,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特别是近几年广泛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更是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摇篮,校园文化的品牌和素质教育的推手;二是,学校从1959年开始开展乒乓球群体活动,被省体委誉为“乒乓基石”,福州市人民政府还授予学校“世界冠军摇篮”的光荣称号。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我校多年来一直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当作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执行语言文字法规和标准,在校内自上而下加强语言文字管理,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出现了“师生齐讲普通话,文明建设传佳话,素质教育谱新话,学校面貌美如画!”的新局面。
五十多年来,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进程中,我校响应国家语委、省市语委的号召,多年来一直把经典诵读作为培养人才、建设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加以全面贯彻实施。充分利用中华经典浩如烟海的丰富资源,形成了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以古诗文课题研究为导向的多级体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吟诵涵泳中增素质,提修养,全面推进学生的人文素养。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锻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经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品,“身教莫如礼,言教莫如诗”,经典诗词由于其形式、内容、思想与境界的高度统一,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呼唤内在的情感,作用之大,影响之深,无法比拟。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中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在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同样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为此,我校大力开发“古诗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组织教师广泛开展课题研究,编写教材,集备教案,公开课观摩……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实行,让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我校得以扎扎实实地开展。
我校校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 。同时,通过经典诵读,培养良好美感。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就像《诗经》中所言“思无邪”,学生们时刻以诗文中的言论为准则,约束自己,鞭策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原本纯真的孩子洋溢着文明的诗香书气。 我校的周宁同学,原本是一个内向、羞涩的小女孩,得益于经典诵读,她整日书不离手,诵不离口,身心投入其中不能自拔,兴趣有了,积极性便高了,学习成绩有了飞跃,在班级中由原来的一只“丑小鸭”脱变成现在的“白天鹅”。 2007年7月,经过层层推选,我校的诵读节目《茉莉颂》入选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我爱诵读”专题节目录制,而周宁同学正是这个节目的领诵者。
如今《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论语》等名篇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很好的辅助教材,使德育工作在纵向上得以递进。二年四班的家长感慨对教师说:“真没想到,这么长的《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竟能背下来,学校能组织这项活动太好了,孩子们既积累了知识又明白了很多事理。”
一系列经典诵读活动的蓬勃开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稳步提高,在台江区首届“校园杯”诗歌朗诵比赛中,我校一举夺得全区一等奖。在2009年台江区建国六十周年“六一”献礼诗歌朗诵比赛中,我校的学生诗朗诵《崛起》又再次勇夺桂冠,以扎实的普通话功底和出色的台风征服了在场所有评委和观众。2009年我校的林芊芊同学更是以一篇道德经典《管宁割席》勇夺全市大奖。
历年来,每年我校学生在全国“海峡冰心杯”征文比赛,“素质教育博览杯”征文比赛,“爱祖国、爱家乡、爱福州”“平安福建”等征文活动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的人数总是在全区名列前矛,我校学生的作品也多次被选用刊登在各级报刊上。我校学生自办刊物《文韵》也早已深入人心,多次获得各级领导的好评。
诵中华经典,创校园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清晨,我校都会传出这样琅琅的经典诵读声,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声音诠释着“道不远人,千古常恒”的道理,一股浓浓的书香氛围氤氲着校园。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一个学校的文化教育力。“让经典诵读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独特的教科书”,这就是我校以经典诵读为校园文化特色的追求。我们认为,经典是最优秀的德育教材,应该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使之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将言语德育转变为行动德育的有效途径。孩子们大量的经典诵读,使得佳作的神韵、意境、声律如春风化雨,渗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美化着他们的心灵,指导他们的行动,从而丰富学校德育工作内涵,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语文教学大纲中历来就有这样一句话:“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何让学生由衷地,身体力行地,实实在在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呢?我们找到了经典诵读这一最有效的途径。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我校旨在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厚植民族精神,建构正确的人生信念,创建一个经典的、书香的、人文的校园。
文字其表,精神其质。如何让经典诵读的精神内涵深入人心,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渗透:
1、经典诵读,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古典诗词中充盈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人性美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亲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情,举不胜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能从诗句中找到。
2、经典诵读,渗透历史观教育
诵读古诗,中华民族的历史的一个个镜头,历历在目。古典诗词是浓缩的中国历史的画卷,这些诗词写成的民族史,涌动着诗人对人民,对历史,对国家民族的一种内心独白,心灵感触。既学了古诗,又了解了历史;既了解了中国朝代更迭、社会变迁的原因,又从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身上汲取了有益的精神素养。
3、经典诵读,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
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或许会深深地影响民族的品格,但是,对民族的品格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经受的考验和磨难。越是国难当头,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中国人的报国热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在诗人的笔下就越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宋末文天祥,外敌入侵,国家飘摇,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
4、经典诵读,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西方文化更多的走进了我们的意识领域。表现得最明显的,莫过于西方节日占据了生活中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多的洋节日开始充斥着我们的孩子。学生对圣诞节津津乐道,然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一无所知,或不知所以。《元日》、《清明》、《七夕》、《水调歌头》、《
5 、经典诵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古诗词是一幅幅祖国壮丽河山的画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旷辽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宁静恬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旖旎风光,我们将古诗词带给孩子们,古诗词把古老的芬芳带给孩子,把祖国的气息带给孩子,感受祖国跳动的脉搏。
为了把经典诵读活动向纵深发展,我们大力提倡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继续深化“张开飞翔的翅膀”课外阅读活动。读书送好“礼”,我校把《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以及学校推荐的经典诵读篇目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课余开展的阅读活动进行评比,评选出“书香之家”的班级奖项和“阅读之星”的个人奖项。我校文社活动蓬勃开展,……学生们争相为文社投稿,经典诵读成为校刊的主要内容,我校文社曾多次被评为“福州市示范文社”。为了便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校进一步斥巨资完善了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增添了大量中华经典书籍,还专设古诗文网站,学生可以在网站论坛上发帖交流经典诵读的感受、体会,查找有关经典阅读的资料,进行古诗文背诵的在线游戏等。
在阅读、写作活动蓬勃开展的基础上,每学年上学期我校响应全国语委号召,开展一年一度的推普周活动。每学年下学期的三月二十九日,还是我校传统普通话节活动。2004年3月,我校“我爱祖国语言美”普通话节活动被《中国少年报》大篇幅予以报道。2005年4月,我校举行第47届普通话节“缤纷剧场”课本剧表演,活动盛况被刊登在
今年的普通话节,我们就寻找到“普通话节”与“清明节”两个佳节的契合点,让经典吟诵的语言文化与缅怀英烈的清明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诵清明经典,传英烈美德、陶情操、提修养。
吟诵会构思别出心裁,按历史推进,从古至今,古有岳飞抗金热血写丹青,今有革命英雄壮志垂青史。吟诵会上,既有师生同台献艺——《人民英雄纪念碑辞》《假如我是一只鸟》等精彩的朗诵表演,又有台上台下互动齐诵《长征》《清明》,掀起一阵阵吟诵高潮。一首深情的缅怀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让在场师生无不动容。
近年来,我校把经典诵读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基本功训练,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推动经典诵读目标的全面落实,建设翰墨飘香的经典校园。
樟园琅琅诵经典 素质教育谱新篇
校园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着师生情操,净化着师生心灵,启迪着师生智慧,提升着师生素质,进而有效地推动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提炼出的“书香益智、书香冶情、书香明理、书香健体”的育人模式,也受到了教育同行、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形成了贯彻素质教育的特色。
经典诵读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诵读的音韵美中去感悟古圣先贤文章的境界,诗词的美感,并结合生活实践,由语言感知,到情感的融入,这一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学生,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成为学生思维的认同,并演变为行为的展现,而且交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的强大文化氛围。经典诵读让我们从历史文化积淀中吸收那些优秀的人文精华,从娃娃开始,学会做人,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人文教育,通过那些千古名篇去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
经典诵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培养手段。教师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韵味、思维能力、智力和美德。使得德育工作更为立体,更具实效,更有潜质,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艺术,“文学”的境界,成为具有竞争实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代英才。同时促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尊师重道、亲子相长、互助和谐的强大文化力量,加强文化积淀,重振人文雄风。可以说,经典诵读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