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长海教育专栏 > 主编推荐

“土豪金现象”反思

发布者:cj_ysh   发布时间:2013-12-27 16:24:28   点击数:


 近日,iPhone 5S“土豪金”新增备货终于使一度被爆炒至1.8万元的高价回归到了原本的5000余元。苹果公司9月20日推出的iPhone 5S虽显然没能挽回“后乔布斯时代”苹果创新的颓势,被戏称为“土豪金”的香槟金色却引发了抢购狂潮,有网友一语道破真谛:“在大街上只有拿着金色iPhone的人才会被认出来是5S而不是5!”

    本作为颜色选项的“土豪金”迎合了中国暴发户们“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消费心理,成为“土豪”们继两个指头粗的金链子之后增强身份辨识度的又一利器。作为热词的“土豪金”依然在发挥余热,被频频用在建筑、汽车、服装、甚至卫浴、厕纸上,成为所有奢华、俗气、张扬的物品的代名词。尽管现在“土豪金”色iPhone5S本身的价格已经回归理性,折射出部分国人非理性消费的“土豪金现象”却令人反思。

    《2012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仅在2012年就买走了全球1/4的奢侈品。除了“不差钱儿”的土豪外,想和土豪做朋友的小伙伴们也在努力用微薄的收入为自己贴标签。曾经有一位热衷奢侈品的“土豪”朋友在微博上吐槽,“坐地铁看到一位美女背的包,买得起这包的起码得有辆宝马mini,看来今天美女的mini限行了”。

    与国外40~70岁中老年人主导奢侈品市场的结构不同,购买奢侈品的中国人年龄则多在40岁以下,尤其是高收入或者中等收入的年轻人,更愿意借助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来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享受随之而来的心理优越感。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分析师称,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

    物质追求可以得到满足,攀比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为自己的商品承载上标榜身份的附加价值自然是商家的如意算盘,把这附加价值当做终极目标超前消费,居无定所的小白领却为了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Chanel砸锅卖铁,分期付款,不能不说有些得不偿失。毕竟人非月饼,何必靠包装为自己定价?

    买不起天价的房子和熬过万年摇号才可能有用的车位,名牌包和手表成为安慰或者麻痹自己小心灵的良药。对于确实有相应消费能力的富豪们而言,如何支配自己的钱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借改革开放的契机“先富起来”的这批人,却往往忘记了自己“先富带动后富”的使命,吃肉不是目的,重点是得吧唧嘴,还得让人听见。铺张浪费的炫耀式消费加上缺少文化品位的审美,使很多中国富豪成为名副其实的“土豪”。

    其实这种“土豪做派”暗合了当下的“晒文化”——吃了什么、买了什么、去了什么地方第一时间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晒”出来,除与朋友交流的正常功能外,不能不说有一种“缺什么标榜什么”的酸楚,藉由别人的肯定来获得自身的认同。

    土豪用奢侈的消费急于证明自己的“成功”实际上正是缺乏自信、内心浮躁的表现,他们中一些人的成功是“非线性”的,甚至有可能是“问题性”的,社会转型期的一夜暴富有时令自己都难以置信。土豪想要拥有与自己经济条件相衬的地位,藉由旁人的赞叹和艳羡完成由“富”到“贵”的华丽转身,炫耀式消费与使劲往脸上扑粉无异,只是一不小心就掉渣儿了。

    “土豪金现象”也绝非第一次出现,大排量汽车在国外卖不动,却因造型张扬在中国颇有市场。相比用各种名牌武装自己彰显身份的中国土豪,国外富豪很低调,曾任微软中国总裁的唐骏说:“我不曾看到盖茨使用过什么特别的名牌,在北京访问期间,有时为了赶时间,我们甚至就让他在车上吃麦当劳的汉堡。”

    有人说,中国有很多创业人士,却很少有企业家。炫富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企业文化、个人修养为人所认同的企业家则屈指可数。这自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富豪的自身素质,这些经济上的成功人士对社会想必也是有所贡献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期待中国富豪在暴富的迷失和狂乱之后能够沉淀出金子般的心,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